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理苓汤

理苓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理苓汤

药方名称理苓汤

处方干姜(炮)1.5~3克人参3~9克白术(炒焦)3~6克甘草(炙)1.5~3克茯苓猪苓各6克泽泻9克 桂3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化气利水。治胃虚食滞,喘胀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医略六书》卷二十五:理苓汤

药方名称理苓汤

处方白术3钱(炒),炮姜1钱半,茯苓3钱,泽泻1钱半,猪苓1钱半,肉桂1钱半(去皮),甘草6分。

功能主治寒湿伤脾,痛泻,脉弦细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寒湿伤脾,气化不能通调,故腹痛溺涩泄泻不止焉。白术健脾燥湿,炮姜温中散寒,茯苓渗脾湿,炙甘草益中气,猪苓利三焦之湿,肉桂壮下焦之火,泽泻通利膀胱以快小便也。水煎,温服,使火温土健则寒湿自化,小便无不利,腹痛泄泻无不瘳矣。此利水温土之剂,为寒湿伤脾痛泻之专方。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张氏医通》卷十六:理苓汤

药方名称理苓汤

处方理中汤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胃虚食滞,喘胀浮肿,小便不利。产后霍乱,脉紧细者。

各家论述产后脾胃两虚,寒邪搏湿,故挥霍撩乱,呕吐泄泻,谓之霍乱。与常人霍乱不同。人参补胃气之虚,白术助脾气之运,炮姜温中逐冷,猪苓利水泻湿,泽泻利肾膀之湿,茯苓渗脾肺之湿,炙草缓中和胃,肉桂补火散寒也。水煎,温服,使脾健胃强,则寒湿自散而经腑清和,安有挥霍撩乱,呕吐泄泻之患乎。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猜你喜欢

  • 六龙固本丸

    《寿世保元》卷七:六龙固本丸药方名称六龙固本丸处方怀山药4两,巴戟肉4两,山茱萸肉4两,川楝子肉2两,黄耆1两,补骨脂2两(青盐3钱煎汤,拌半日,搓去皮,黄柏5钱酒煎,拌骨脂,炒),小茴香1两(盐2钱

  • 醋黄散

    药方名称醋黄散处方大黄1钱,郁金子1钱,降香1钱,三七1钱,当归3钱,牛膝2钱(上用醋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下瘀止血。主吐血。血既止后,其经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上则着于背脊胸膈之间,下

  • 护面散

    药方名称护面散处方自己顶心发或女人发(煅存性)9分,明雄黄9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预防杨梅疮初发时服表药而上攻头脸。主用法用量分3服,每服用麻油半酒钟调药,黄酒冲服,1日服完。服后服表毒药,则头面不

  • 建脾理中汤

    药方名称建脾理中汤处方人参8分,白术(土炒)8分,白苓8分,白芍(酒炒)8分,陈皮、苍术、炮姜、升麻、甘草、肉豆蔻(煨,去油)、诃子(煨,去核)。功能主治脏寒泄泻,饮食入胃,完谷不化,服香砂六君子汤不

  • 八正散加木香汤

    药方名称八正散加木香汤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炒黑)、甘草梢、木通、大黄、木香。功能主治湿热下注,少腹急,小便不通者。各家论述《医方考》:湿热下注,令人少腹急,则小便有可行之势矣。而卒不

  • 丹砂虎睛丸

    药方名称丹砂虎睛丸处方丹砂(研)1两,虎睛(微炙)1对,牛黄(研)1钱半,龙脑(研)1钱半,麝香(研)1钱,犀角(屑)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山栀子仁1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湿纸

  • 黑生肌散

    药方名称黑生肌散处方川文蛤炭1两,乌梅炭1两,生石膏3两。制法乳至无声。功能主治收口。主对口、搭背,脓毒已尽,四边毫无红肿。注意若毒未尽,误用过早,反致护毒,焮疼复作。摘录《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 胶芩四君汤

    药方名称胶芩四君汤处方人参1钱,白术(蜜炙)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阿胶(炒珠)1钱,黄芩(酒炒)1钱,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妇人胎动。用法用量本方原名胶艾四君汤,与组成不符,据《竹林女

  • 艾附女珍丸

    药方名称艾附女珍丸处方香附5两(分4份:1童便,1米醋,1人乳,1盐酒浸),蕲艾(醋煮)2两,当归2两,川芎1两半,白芍1两半,熟地黄(酒蒸)1两半,黄芩1两半,阿胶(酒蒸)1两,臭椿根皮1两。制法上

  • 二子消毒散

    药方名称二子消毒散处方皂角子 肥皂子僵蚕蝉蜕杏仁(去皮、尖)各7个猪牙皂1条金银花9克防风荆芥牛膝各3克 猪板油60克 土茯苓15克功能主治主玉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及杨梅疳等。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