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参术调中汤

参术调中汤

卫生宝鉴》卷五:参术调中汤

药方名称参术调中汤

处方人参5钱,黄耆5钱,当归身3钱,厚朴(姜制)3钱,益智仁3钱,草豆蔻3钱,木香3钱,白术3钱,甘草(炙)3钱,神曲(炒)3钱,麦糵面3钱,橘皮3钱。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倦,不喜食,食即呕,嗜卧懒言,足胻冷,头目昏。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五

内外伤辨》卷中:参术调中汤

药方名称参术调中汤

处方白术5分,黄耆4分,桑白皮3分,甘草(炙)3分,人参3分,麦门冬(去心)2分,青皮(去白)2分,陈皮(去白)2分,地骨皮2分,白茯苓2分,五味子20个。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都作1服。

功能主治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主暑伤胃气。痞闷满膨,不思饮食,喘嗽蒸热。皆中气有亏所致。脾胃虚弱,遇6-7月霖雨,身重短气,骨乏无力。

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去滓,早饭后大温服。

注意忌多语言劳役。

各家论述1.《内外伤辨》:《内经》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耆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皮陈皮去白,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

2.《杏苑》: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草、黄耆补中益气为君;桑白皮麦冬、五味清肺金止喘嗽为臣;青皮陈皮行滞气消痞闷为佐;地骨皮解蒸为使。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猜你喜欢

  • 和中化浊汤

    药方名称和中化浊汤处方茅术1钱,厚朴1钱,茯苓2钱,枳壳1钱,青皮1钱,砂仁1钱,木香5分,乌药1钱,楂炭3钱,神曲3钱,车前2钱,荷叶1角,煨姜3片。功能主治暑月贪凉受寒,过食生冷,肠胃受伤所致之泄

  • 桂芎当归散

    药方名称桂芎当归散处方当归2钱,川芎2钱,芍药2钱,地黄2钱,桂枝2钱,牛膝5分。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胞衣不下。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温服。摘录《产科发蒙》卷三

  • 虎兔丸

    药方名称虎兔丸处方虎骨2两(羊酥炙),天门冬(去心)1两5钱,破故纸(炒)1两5钱,玄胡索1两5钱,杜仲(盐水炒)1两,大附子(便制)1两,菟丝子(酒煮)1两,香附(醋炒)1两,广木香1两。制法上为末

  • 一品山药

    药方名称一品山药处方生山药500克 面粉150克 核桃仁什锦果脯蜂蜜各适量 白糖100克 猪油 芡粉少许制法将生山药洗净,蒸熟,去皮,放小搪瓷盆中加入面粉,揉成面团,再放在盘中按成饼状,上置核桃仁、什

  • 风火并治汤

    药方名称风火并治汤处方荆芥、防风、升麻、白芍、桂枝、葛根、牛蒡(炒)。功能主治小儿痘疮作痒。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九一引《幼科全书》

  • 芪忍归草汤

    药方名称芪忍归草汤处方黄芪(盐水炙)50克,忍冬藤50克,忍冬叶50克,当归12克,甘草节8克。功能主治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主气虚凝滞,热毒炽盛。用法用量先将药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再煎煮,

  • 绝疟饮

    药方名称绝疟饮处方常山、陈皮、青皮、茯苓、槟榔、半夏、甘草、柴胡、苍术、草果、乌梅、生姜。功能主治疟母。用法用量加酒1杯煎服。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五

  • 麻黄桂枝各半汤

    药方名称麻黄桂枝各半汤处方麻黄(去根节)、桂枝、芍药,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杏仁(去皮尖.十个)。功能主治伤寒通治。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

  • 消瘀止痛药膏

    药方名称消瘀止痛药膏处方木瓜60克栀子30克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 地鳖虫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制法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骨折伤筋,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用法用量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 鹿菟煎

    药方名称鹿菟煎处方菟丝子5两,北五味子5两,白茯苓3两半,鹿茸1两半(盐酒浸,炙)。制法上为末,生地黄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禁遗精,止白浊,延年。主三消渴利。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盐汤送下。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