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黄皮叶

黄皮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药材名称黄皮叶

拼音Huánɡ Pí Yè

别名油皮、油梅

来源芸香黄皮属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以根、叶、果种子入药。全年采根、叶;果熟时摘下,晒干;收集种子(核),晒干。

性味叶:苦、辛,平。

根、核:苦、辛,微温。

果:甘、酸,微温。

功能主治叶:解表散热,顺气化痰。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治感冒发热。

根、核: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用于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通经。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积胀满,痰饮咳嗽。

用法用量叶、根、核均为3~5钱;果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皮叶

药材名称黄皮叶

拼音Huánɡ Pí Yè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叶片。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性味《陆川本草》:"辛,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除痰行气。治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气胀腹痛,黄肿,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

①《本草求原》:"解秽除垢,退黄肿。"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③《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痰湿喘咳: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疟疾: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解秽恶,消风肿,治疥癞,去热散毒: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

⑤通小便: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皮叶

药材名称黄皮叶

拼音Huánɡ Pí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Wampee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黄皮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m。幼枝、花轴、叶轴、叶柄及嫩叶下面脉上均有集生成簇的丛状短毛及长毛,有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长4-8mm;小叶片5-13,顶端1枚最大,向下逐渐变小,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cm,宽2.5-6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不对称,边浅波状或具浅钝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枝扩展,多花;萼片5,广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长不超过5mm,开放时反展;雄蕊10,长短互间;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浆果球形、扁圆形,长1.2-3cm,淡黄色至暗黄色,密被毛。种子绿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 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多皱缩,破碎,黄绿色至深绿色,完整者呈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密布细小半透明油点及疏柔毛,长4-13cm,宽2-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两侧不对称,叶全缘或浅波状至浅圆齿状,略反卷,叶脉于叶面凹下,于背面凸起,小叶柄被短柔毛,长2-4mm,质脆。气香,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呈扁方形或长方形,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有多数气孔及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海绵组织合多数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主脉纸管束周韧式,中柱鞘纤维束淡黄色。断续排列成环状。叶肉组织中有大型分泌细胞(直径40-200μm)散在。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多,棱角稍钝,直径15-35μm;亦有少数草酸钙方晶;②非腺毛指状至长圆锥形,直径30-50μm,长70-240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多为不定式,少数为环式,副卫细胞4-6个;④中柱鞘纤维壁较厚,直径30-40μm,周围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簇晶;⑤木纤维外壁呈波状,胞腔稍大,直径40-70μm;⑥导管多为网纹及螺纹,直径60-100μm。

化学成分黄皮叶含新黄皮内酸胺(neoclausenamide),异新黄皮内酰胺(isoneoclausenamide),黄皮内酰胺(clausenamide),环黄皮内酰胺(cyclocaausenamide),一种新的内酰胺及ε-戊内酰胺(ε-valerolactam),高黄皮内酰胺(homoclausenamide)和ξ-黄皮内酰胺(ξ-clausenamide),香豆精类化合物印黄皮内酯(indicolactone),八角黄皮内酯(anisolactone),2”,3”-环氧八角黄皮内酯(2”,3”-epoxyanisolactone)。地上部分含三萜醇黄皮萜醇(lansiol)即3β-羟基-23,24,24-三甲基羊毛甾烷-9(11),25-二烯[3β-hydroxy-23,24,24-trime-thyllanosta-9(11),25-diene],黄皮酰亚胺(lansimide)等。

性味辛;苦;平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复方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痰湿喘咳: 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③治疟疾: 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解秽恶,消风肿, 治疥癞,去热散毒; 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⑤通小便: 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1.《本草求原》: 解秽除垢,退黄肿。

2.《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3.《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苦苣

    《中药大辞典》:苦苣药材名称苦苣拼音Kǔ Jù别名野苣(《千金·食治》),褊苣(《嘉佑本草》),兔仔菜(《广州植物志》)。出处《嘉佑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兔仔菜的全草。春、夏季采收。

  • 小败火草

    《中药大辞典》:小败火草药材名称小败火草拼音Xiǎo Bài Huǒ Cǎo别名贡布区敦木(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爪哇婆婆纳的全草。6~8月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全

  • 吊山桃

    药材名称吊山桃别名细叶青藤来源萝藦科吊山桃Secamone sinica Hand. Mazz.,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功能主治强筋壮骨,补精催奶。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紫云英子

    《中药大辞典》:紫云英子药材名称紫云英子拼音Zǐ Yún Yīnɡ Zǐ别名蒺藜子(《贵州民间药物》),草蒺藜(苏医《中草药手册》)。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紫云英的种子。原形态植

  • 八角莲叶

    药材名称八角莲叶拼音Bā Jiǎo Lián Yè英文名leaf of Common Dysosma别名鬼臼叶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和川八角莲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

  • 白草莓

    《中药大辞典》:白草莓药材名称白草莓拼音Bái Cǎo Méi别名三匹风、野杨莓、草莓(《西藏常用中草药》),白泡儿、白藨、白蒲草(《云南中草药选》),只大萨曾(藏名)。出处《云南

  • 鸡爪簕

    药材名称鸡爪簕拼音Jī Zhuǎ Lè别名塘角鱼竻、痧麻木、九耳木、凉粉木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鸡爪簕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dia sinensis (Lour.) Schult.采收

  • 棉花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棉花根药材名称棉花根拼音Mián Huā Gēn别名土黄芪来源锦葵科棉属植物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 L.、树棉(中国棉)G. arboreum L.及

  • 散血藤

    《中药大辞典》:散血藤药材名称散血藤拼音Sàn Xuè Ténɡ别名钻地风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原形态白背钻地风,又名:粉叶钻地风。落叶攀

  • 蚕蛹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蛹药材名称蚕蛹拼音Cán Yǒnɡ别名茧蛹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柞蚕Antheraea pernyi,以蛹入药。生境分部养蚕地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