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黄刺皮

黄刺皮

《中药大辞典》:黄刺皮

药材名称黄刺皮

拼音Huánɡ Cì Pí

别名黄三刺皮

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茎皮。4~5月间,开始出芽长叶时,砍取较租的茎,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黄色皮层及韧皮层,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约2米。老枝灰黄色,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刺常单生,或无刺。叶厚,近圆形、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6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圆形,边缘有刺状细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下面亮黄绿色,无白粉;叶柄通常长2~4厘米。总状花序有花15~30朵,连总花梗长3.5~6厘米;花黄色,径约5~6毫米;萼片6,2轮;花瓣倒卵形,长3毫米;雄蕊6;子房有1~2胚珠。果序直立;浆果椭圆形,长6~7毫米,直径约5毫米,红色,无白粉。

生境分部生山地灌丛中。分布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河北。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便血,湿热黄疸,下肢肿痛,潮热盗汗,风火目痛,口糜,舌疮,乳腺炎及痈疮初起。

复方①治热痢便血:黄刺皮钱半,赤芍三钱。水煎服。

②治湿热黄疸:黄刺皮三钱,焦山栀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

③治下肢肿痛:黄刺皮钱半,苍术二钱。水煎服。

④治潮热盗汗:黄刺皮钱半,知母三钱,熟地四钱,龟板四钱。水煎服。

⑤治风火目痛,口糜,舌疮:黄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

⑥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黄刺皮研末,加鸡蛋清调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刺皮

药材名称黄刺皮

拼音Huánɡ Cì Pí

英文名Bark of Tangut Barberry

别名黄三刺、黄檗、刺黄檗、山黄檗、黄三刺皮、吉尕尔、三颗针

出处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鲜黄小檗和甘肃小檗的根和枝内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2.Berberis diaphana Maxim.3.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根秋季采挖,去须根及泥土,取皮,切片,晒干。茎4-5月间出芽时,砍取较粗的茎,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黄色皮层及韧皮层,晒干。

原形态1.直穗小檗,落叶灌木,高2-3m。幼枝常带红色,老枝灰色或黄褐色,圆柱形或有时略带条棱,有极少的小疣点,无刺或有刺,刺通常单一,不分叉,长0.5-1.5cm。叶3-5片簇生,近革质;柄长1-3cm;叶片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5cm,宽1.5-4cm,先端圆钝,基部近圆形,边缘有20-50刺状细锯齿,齿距约1.5mm,上面暗绿色,下面亮黄绿色,两面网脉明显。总状花序直立,长4-7cm,有花15-30朵,花梗长4-7mm;萼片花瓣状,外轮萼片披针形,内轮萼片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有1对腺体;雄蕊6,花药先端平截;子房有l-2个胚珠。果穗直立,浆果椭圆形,长6-7mm,成熟后红色,无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2.鲜黄小檗,落叶灌木,高1-3m。幼枝绿色,老枝灰黄色,具棱及疣状突起,刺3叉,粗壮坚硬,长1-2cm,干后淡黄色。叶3-5片簇生,坚纸质;叶柄长1-3mm;叶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3.5cm,宽1-1.5cm,先端微钝,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全缘或疏生少数不明显的刺状细锯齿,齿距3-6mm,上面暗灰绿色,网脉隆起,下面灰色,被白粉。花单生,或2-5朵簇生成近总状花序,花梗长1.5-2cm,花鲜黄色,直径1-1.5cm;萼片花瓣状,2轮,外轮较小,三角状椭圆形,内轮较大,长圆形,先端浅裂,呈二齿状;雄蕊6,花药先端平截;子房倒卵形,内含6-10个胚珠。浆果卵状长圆形,长1-1.2cm,鲜红色或淡红色,略被白粉,花柱宿存,斜弯。种子5-6颗。花期5月,果期8-9月。

3.甘肃小檗,落叶灌木,高达3m。一年生枝后期鲜红色,具条棱,二年生枝淡褐色,较细。刺单一或三分叉,长1-1.5cm。叶簇生;柄长5-15mm,生花序的短枝上的叶常无柄或近无柄;叶片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5-5cm,宽4-4.5cm,先端钝,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疏刺齿,上面绿色,下面灰色,被白粉。总状花序长达5cm,具花10-30朵,花梗长5-8mm,小苞片2,长1-1.5mm;萼片6,两轮排列,外轮较小,不等大,内轮较大,长3-4mm;花瓣6,黄色,椭圆形,内轮花瓣先端浅裂,基部有1对腺体;雄蕊6,花药瓣裂;子房1室,柱头无柄。浆果红色,长7-8mm,直径5-6mm。种子2颗。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700-2700m的高山灌丛中。

2.生于海拔2500-3600m的山地灌丛中。

3. 生于海拔1400-2800m的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地。

2.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3. 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化学成分1.直穗小檗根 含小檗碱(berberine)1.78%,小檗胺(berbamine)0.73%,还含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皮部含小檗碱4.46%。

2.鲜黄小檗根 含小檗碱1.72%,小檗胺0.68%,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

3.甘肃小檗根含小檗碱2.74%,小檗胺1.88%,掌叶防己碱。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解热毒。主湿热痢疾;黄疸;带下;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洗;或含漱。

复方①治热痢便血: 黄刺皮钱半,赤芍三钱。水煎服。②治湿热黄疸: 黄刺皮三钱,焦山栀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③治下肢肿痛: 黄刺皮钱半,苍术二钱。水煎服。④治潮热盗汗: 黄刺皮钱半,知母三钱,熟地四钱,龟板四钱。水煎服。⑤治风火目痛,口糜,舌疮:黄刺度煎汁外洗或含漱。⑥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 黄刺皮研末, 加鸡蛋清调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长叶山芝麻

    药材名称长叶山芝麻拼音Chánɡ Yè Shān Zhī Mɑ别名野芝麻、野芝麻棵(《云南中草药》),山芝麻(《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牙呼领(傣名)。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梧桐科

  • 醋栗

    药材名称醋栗拼音Cù Lì别名狗葡萄、山麻子、灯笼果来源虎耳草科醋栗Ribes mandshuricum (Maxim.) Komar.,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东北、河北、山西、陕西

  • 鸡毛狗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毛狗药材名称鸡毛狗拼音Jī Máo Gǒu别名久苓菊、久苓草、地棉花来源菊科鸡毛狗Jurinea potanini Iijin,以带根全草及茎基部绵毛入药。生境分部内蒙

  • 圆叶碱毛茛

    药材名称圆叶碱毛茛拼音Yuán Yè Jiǎn Máo Gèn出处《晶珠本草》记载:索登木巴治火烧伤,本品生长在沼泽和浸泡皮张的水池中。《形态比喻》记载:索登木巴生长在水中,叶有三尖,状如木钻,花白色

  • 小叶爱楠

    《中药大辞典》:小叶爱楠药材名称小叶爱楠拼音Xiǎo Yè ài Nán别名树萝卜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爱楠的块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或鲜用。原形

  • 密花角蒿

    药材名称密花角蒿拼音Mì Huā Jiǎo Hāo英文名root of Compact Incarvillea别名密毛角蒿、红花角蒿、角蒿出处始载于《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密生

  • 鹿角霜

    《中国药典》:鹿角霜药材名称鹿角霜拼音Lù Jiǎo Shuānɡ英文名CORNU CERVI DEGELATINATUM来源本品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熬制鹿角胶剩下的骨渣)。春、秋二季生产,

  • 野茶子

    《中药大辞典》:野茶子药材名称野茶子拼音Yě Chá Zǐ出处《四川滞洪药志》来源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的果实。原形态小灌木,高1~2米。小枝较粗糙。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化很大,披针形、长椭圆形

  • 羊齿天冬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齿天冬药材名称羊齿天冬拼音Yánɡ Chǐ Tiān Dōnɡ别名月牙一支蒿、千锤打、广麦冬、小天冬、土百部、九重根来源为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 野罂粟

    《中药大辞典》:野罂粟药材名称野罂粟拼音Yě Yīnɡ Sù别名山大烟、山罂粟、毛罂粟、野大烟(《吉林中草药》),山米壳(《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罂粟科植物野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