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臭黄荆

臭黄荆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黄荆

药材名称臭黄荆

拼音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斑鸠站、斑鹊子、短柄腐卑

来源马鞭草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以入药。根四季可采;叶夏秋采收,均晒干。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

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根1~2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臭黄荆

药材名称臭黄荆

拼音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斑鹊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止痒。主风热头痛;风疹篷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偷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偷筋草药材名称偷筋草别名四川报春花来源报春花科偷筋草Primula szechuanica Pax,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北、四川。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全草泡酒

  • 海非菜籽

    药材名称海非菜籽拼音Hǎi Fēi Cài Zǐ来源药材基源:为小麦冬科植物圆果水麦冬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glochin Maritimum L.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圆

  • 鹬肉

    《中药大辞典》:鹬肉药材名称鹬肉拼音Yù Ròu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鹬科动物红脚鹬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肉。原形态体长约27厘米。嘴长,端部黑色,上嘴基部褐色,下嘴基部角黄色。虹膜黑

  • 驴蹄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驴蹄草药材名称驴蹄草别名驴蹄菜、立金花来源毛茛科驴蹄草属植物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 L.,以根及叶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性味辛、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

  • 葱汁

    《中药大辞典》:葱汁药材名称葱汁拼音Cōnɡ Zhī别名葱苒(陶弘景),葱涕(《千金·食治》),空亭液(《石药尔雅》),葱涎(《百一选方》),葱油(《现代实用中药》)。出处《别录》来源为百合

  • 双股箭

    《中药大辞典》:双股箭药材名称双股箭拼音Shuānɡ Gǔ Jiàn别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原形态多年生草

  • 铁苋

    《中药大辞典》:铁苋药材名称铁苋拼音Tiě Xiàn别名人苋、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植物名实图考》),六合草、半边珠(《草木便方》),野黄麻(《天宝本草》),王碗捧真珠、粪斗草(《福建民间

  • 直萼黄芩

    《中药大辞典》:直萼黄芩药材名称直萼黄芩拼音Zhí è Huánɡ Qín别名半枝莲、滇紫花地丁(《云南中草药》),屏风草、小黄芩(《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

  • 空柄假牛肝

    药材名称空柄假牛肝别名杂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空柄假牛肝Boletinus cavipes (Opat.) Kalchb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于夏秋两季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山西

  • 野辣子

    药材名称野辣子拼音Yě Là Zi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爵床科植物枪花药的全草。秋后采。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约20厘米。根须状。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棱,具细柔毛。叶对生,倒卵形,先端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