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牡鼠粪

牡鼠粪

药材名称牡鼠粪

拼音Mǔ Shǔ Fèn

别名鼠矢(《本草经集注》),两头尖(陶弘景),雄鼠粪(《日华子本草》),豭鼠粪(《类证活人书》)。

出处《别录》

来源为鼠科动物雄性褐家鼠等的干燥粪便

性味苦咸,寒。

①《别录》:"微寒,无毒。"

②《纲目》:"甘,微寒,无毒。"

③《本草经疏》:"苦咸。"

归经入肝、肾、大肠经。

①《纲目》:"入足厥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③《本草新编》:"入肺、胃、大肠三经。"

④《本草再新》:"入肾经。"

功能主治导浊行滞,清热通瘀。治伤寒劳复发热,疝瘕,腹痛,淋浊,经闭,疳积,乳痈,鼠瘘,疔肿。

①《别录》:"主小儿痫疾(一作’疳疾’)大腹,时行劳复。"

②《日华子本草》:"明目。"

③《纲目》:"治伤寒劳复发热,男子阴易腹痛,通女子月经,下死胎;研末服治吹奶乳痈,涂鼠瘘疮;烧存性敷疔肿诸疮、猫犬伤。"

④《本草述》:"疗中风积聚及疠风。"

⑤《本草再新》:"治痨伤发热,暖肠温中,治阴蚀,阳蚀。"

⑥《重庆堂随笔》:"通淋浊,已疳胀,消疝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烧研调涂。

复方①治伤寒劳复:鼠屎(两头尖者)二七枚,据子二七枚(擘),豉五合。上三味,以浆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外台秘要方》鼠屎汤)

②治伤寒病后,男子阴易:韭根一大把,豭鼠粪十四枚。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半升,去滓再煎,三沸,温温尽服,必有粘汗出为效,未汗再作服。亦治诸劳复。(《类证活人书》豭鼠粪汤)

③治室女月水不通:用鼠屎一两,烧灰,研,空心温酒调下半钱。(《千金方》)

④治乳痈:大黄、鼠屎(湿者)、黄连各-分。为末,以黍米粥清和,敷乳四边。无黍米,用粳米并得。(《补缺肘后方》)

⑤治妇人乳痈初起:红枣七枚(去核),鼠屎七粒,入红枣肉火煅存性。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良朋汇集》)

⑥治鼠瘘:以新鼠屎一百粒,收密器中五、六十日,杵碎,即敷疮孔。(《千金方》)

⑦治疔肿:鼠屎、乱发等分烧作灰,针疮头纳药。(《普济方》)

⑧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疼痛叫唤不得,瘀血着在肉:以鼠屎烧末,以猪脂和敷痛上,急裹。(《梅师集验方》)

⑨治小儿白秃:鼠屎瓦煅存性,同轻粉麻油涂之。(《百一选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斑杖

    药材名称斑杖来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细齿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茎入药。秋冬采收,晒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用于毒蛇咬伤。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 鲤鱼胆

    《中药大辞典》:鲤鱼胆药材名称鲤鱼胆拼音Lǐ Yú Dǎn出处《本经》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胆。化学成分除胆汁一般常有的胆汁酸、胆汁色素、脂类等外,尚含鲤甾醇;又证明在鲤体中,胆甾醇可变为鲤甾

  • 茅栗仁

    《中药大辞典》:茅栗仁药材名称茅栗仁拼音Máo Lì Ré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种仁。功能主治①《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失眠。茅栗种

  • 消毒药

    《中药大辞典》:消毒药药材名称消毒药拼音Xiāo Dú Yào别名如意草、箭头草(《山西通志》),罐嘴菜、小犁头草、地黄瓜(《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堇菜科植物

  • 草乌头

    《中药大辞典》:草乌头药材名称草乌头拼音Cǎo Wū Tóu别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

  • 岩菖蒲

    《中药大辞典》:岩菖蒲药材名称岩菖蒲拼音Yán Chānɡ Pú别名岩七、兰花岩陀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的根茎。全年可采,除去叶鞘及须根,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 粘鱼须

    药材名称粘鱼须拼音Nián Yú Xū别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鲇鱼须草(王安卿《采药志》),金岗薛(《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志》),倒钩刺(《中药志》),粘鱼须菝葜(《山

  • 绒毛粉背蕨

    药材名称绒毛粉背蕨拼音Rónɡ Máo Fěn Bèi Jué别名小凤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Hook

  • 井边茜

    药材名称井边茜拼音Jǐnɡ Biān Qiàn别名小凤尾草、小凤尾、三叉草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

  • 绿豆粉

    《中药大辞典》:绿豆粉药材名称绿豆粉拼音Lǜ Dòu Fěn别名真粉(《日用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水磨加工而得的淀粉。性味《日用本草》:"味甘,凉平,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