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火头根

火头根

药材名称火头根

拼音Huǒ Tóu Gēn

英文名Rhizome of Peltate Yam

别名枕头根、黄姜、黄连参、地黄姜、野芋

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志》:湖北民间取本种的根茎用以毒鱼。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盾叶薯蓣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

采收和储藏:无性繁殖栽培2年的根茎廉洁可提供工厂生产。11月下旬植株完全枯萎时即可收获,将采茎上的泥沙、须根除尽,切成薄片晒干或在通风处晾干。但在去掉泥沙时,切忌用水浸泡淘洗,因溶于水的薯蓣皂甙配基会流失。

原形态盾叶薯蓣,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新鲜时外皮棕褐色,断面黄色,干后除去须根常留有白色点状痕迹。茎左旋,有时在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叶片厚纸质,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通常3浅裂至3深裂,中间裂片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斑块,干叶呈灰褐色。雄花无柄,常2-3朵簇生,再排列成穗状,花序单一分枝,1或2-3个簇生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几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几相似;雌花具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干后蓝黑色,表面常被白粉;种子每室2颗,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白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500m破坏过的杂木林间或森林、沟谷边缘的路旁,常见于腐殖质深厚的土层中有时也见于石隙中平地和高山都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秦岭以南、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化学成分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薯蓣皂甙元的含量分别报告为1.05%、3.3%和3.4%-4.9%。因薯蓣皂甙元的含量较高,为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良好原料。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小毒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利湿通淋;通络止痛;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湿热淋痛;风湿腰痛;痈肿恶疮;跌打扭伤;蜂螫虫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治各种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软组织损伤,蜂螫,阑尾炎:鲜盾叶薯蓣根茎二至三两,研末与凡士林适量混合调匀,每日一次外敷患处;亦可与菊叶、次黄连苦参适量,共捣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各家论述《全展选编·外科》:治痈疖早期末破溃,蜂螫,阑尾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三升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升米药材名称三升米拼音Sān Shēnɡ Mǐ别名细枝茶藨子来源虎耳草科细枝茶藨子Ribes tenue Jancz. var. viridiflorum Cheng,以根入药。

  • 萍蓬草根

    《中药大辞典》:萍蓬草根药材名称萍蓬草根拼音Pínɡ Pénɡ Cǎo Gēn别名水栗子(《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的根茎。秋季采收。性味甘,寒。①《本草拾遗

  • 蜜环菌

    药材名称蜜环菌拼音Mì Huán Jūn别名糖蕈、榛蘑、蜜色环菌、蜜蘑、栎菌、根索菌、根腐菌、栎蕈、小蜜环菌出处曾占春《皇和蕈谱》载:“初茸者即糖蕈也。此蕈含苞未发,深卷,新鲜者味尤美,已张伞者味粗,

  • 三股筋

    《中药大辞典》:三股筋药材名称三股筋拼音Sān Gǔ Jīn别名香叶、楠木香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少花新樟的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原形态乔木或灌木,高2~4.6米。小枝稍有毡状

  •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

    药材名称九州岛岛岛岛堇菜拼音Jiǔ Zhōu Jǐn Cài别名茶匙黄、光匍伏堇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光蔓茎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diffusoides C.J.Wang[V

  • 山砂姜

    药材名称山砂姜拼音Shān Shā Jiānɡ英文名all-grass of Greenflower Peristylus别名斑叶玉凤兰、珍珠草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

  • 刺玫果

    药材名称刺玫果拼音Cì Méi Guǒ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别名刺莓果、刺木果出处出自《黑龙江中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山

  • 九龙藤

    《中药大辞典》:九龙藤药材名称九龙藤拼音Jiǔ Lónɡ Ténɡ别名过岗龙(《生草药性备要》),乌郎藤(《中国树木分类学》),乌藤、串鼻藤(《广西中兽医药植》),燕子尾(《南宁市

  • 皂荚根皮

    药材名称皂荚根皮拼音Zào Jiá Gēn Pí别名木乳(《普济方》)。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根皮,秋、冬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 鹿脂

    《中药大辞典》:鹿脂药材名称鹿脂拼音Lù Zhī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油。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痈肿死肌,温中,四肢不随,风头,通腠理。"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