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楝叶

楝叶

药材名称楝叶

拼音Liàn Yè

出处《纲目》

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苦楝。夏、秋采,晒干。

药理作用苦楝子叶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而对人、畜无毒,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

性味《广东中药》Ⅱ:"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止痛,杀虫。治疝气,蛔虫,跌打肿痛,疔疮,皮肤湿疹。

①《纲目》:"疝入囊痛,临发时煎酒饮。"

②《广东中药》Ⅱ:"苦楝树叶,研末外敷。治跌打肿痛,止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疝气,杀蛔虫:苦楝树叶与果实,煎汁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疟疾:苦楝树叶和巫婆子叶晒干,各三钱。清水煎服,不拘时。孕妇忌用。(《岭南草药志》)

③治皮肤瘙痒或湿疹(包括头皮瘙痒):鲜苦楝叶心(枝尖鲜嫩叶)一握,清水煎汤洗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肿毒:苦楝树叶,乌桕树蕊,二味酌量,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⑤治蜈蚣、蜂伤:楝树枝叶汁涂。(《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皮肤病:取苦楝树叶洗净切碎,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煎沸40~60分钟,冷却过滤,装入消毒玻瓶中备用。每1000毫升溶液内加入10%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用法:先用苦楝叶溶液洗涤创口表面脓痂,然后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作创面湿敷,每3~5小时在纱布上加滴该药液以保持湿润。如创面广泛或患部不易湿敷时,可每日用该药液洗涤创面3次。一般用药后第1日即见创面干燥,红晕消退,瘙痒显着减轻;续治2~4天后即结痂落屑。共治疗脓疱疮、湿疹样皮炎、慢性湿疹等疾患34例,痊愈25例。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筋藤

    药材名称筋藤拼音Jīn Ténɡ别名三托藤、坎香藤、香藤、藤满山香、九牛藤、骚羊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筋藤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yxia levinei Mer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

  • 鳞片水麻

    药材名称鳞片水麻拼音Lín Piàn Shuǐ Má出处始载于《广西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鳞片水麻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bregeasia squamata king.ex

  • 夏蜡梅

    《中药大辞典》:夏蜡梅药材名称夏蜡梅拼音Xià Là Méi别名牡丹木、大叶柴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树皮灰白

  • 毛莲蒿

    药材名称毛莲蒿拼音Máo Lián Hāo别名结血蒿、万年蓬来源菊科毛莲蒿Artemisia vestita Wall.,以茎、叶入药。生境分部东北部、北部至西南部,新疆、西藏。性

  • 香橼

    《中国药典》:香橼药材名称香橼拼音Xiānɡ Yuán英文名FRUCTUS CITRI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枸橼Citrus medica L.或香圆(西南香圆)Citrus wilsonii

  • 醋柳果

    药材名称醋柳果拼音Cù Liǔ Guǒ别名沙枣(《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大尔卜兴(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果实。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原形态沙棘,又

  • 刘寄奴

    《中药大辞典》:刘寄奴药材名称刘寄奴拼音Liú Jì Nú别名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

  • 金边莲

    药材名称金边莲别名金小莲、金线风来源兰科金边莲Goodyera kwangtungensis Ts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润肺化痰。主治肺结核病,肺热咳嗽。用法用量2~

  • 空心泡

    药材名称空心泡别名蔷薇莓、七叶饭消扭、三月泡、白花三月泡、划船泡、龙船泡、倒触伞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空心泡Rubus rosaefolius Smith,以根,嫩枝及叶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

  • 三面刀

    药材名称三面刀拼音Sān Miàn Dāo别名金丝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帽辫七(《陕西草药》),开喉箭、茶七(《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金龟草的根茎。秋季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