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梧桐子

梧桐子

《中药大辞典》:梧桐子

药材名称梧桐子

拼音Wú Tónɡ Zǐ

别名瓢儿果、桐麻豌(《四川中药志》)。

出处《履巉岩本草》

来源梧桐科植物梧桐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将果枝采下,打落种子,簸去杂质,晒干。密贮干燥处,防蛀。

原形态梧桐(陶弘景),又名:榇、梧(《尔雅》),青梧(《品汇精要》),桐麻、瓢羹树(《草木便方》),耳桐、苍桐、青皮树、春麻、九层皮、白梧桐

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干直,枝肥粗,树皮青色,平滑,芽近圆形,被褐色短柔毛。单叶互生,3~5掌状深裂,长15~30厘米,宽11~20厘米,基部心形,裂片先端渐尖,幼时上面具毛,后则光滑,下面被星状毛,咏掌状;叶柄约与叶片等长,被褐色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细小,淡绿色;萼片5,长约8毫米,外密被淡黄色小柔毛;无花瓣;雄花中的雄蕊柱约与萼片等长,花药约15枚,药室不等,聚合成一顶生的头;雌花子房柄发达,心皮5,基部分离,在其周围常有无柄韵花药环绕着,花柱联合。果为蓇葖果,成熟前心皮裂成叶状,向外卷曲;种子4~5粒,球形,生于心皮边缘。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根(梧桐根)、树皮(梧桐白皮),叶(梧桐叶)、花(梧桐花)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常栽培作行道树,村边、路旁亦有生长。我国北自河北、南达云南都有栽植。主产江苏、浙江。此外,甘肃、河南、陕西、广西、四川、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圆球形或类圆形,径6~8毫米。黄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皱缩成网纹状。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除去后,内有肥厚的淡黄色胚乳;子叶两片薄而大,紧贴在胚乳上,胚根位于较狭的一端。气、味均微。以个大、饱满、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不干性油)39.69%,灰分4.85%,粗纤维3.69%,蛋白质23.32%,非氮物质28.45%,并含咖啡碱。油中还分离出苹婆酸。

性味甘,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辛,性温,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顺气,和胃,消食。治伤食,胃痛,疝气,小儿口疮。

①《纲目》:"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

②《随息居饮食谱》:"润肺,清热解毒。"

③《南宁市药物志》:"煅末敷烂疮,收口生肌。"

④《四川中药志》:"顺颠气,和胃。治胃痛。"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脾消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①治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伤食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白发: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梧桐子

药材名称梧桐子

拼音Wú Tónɡ Zǐ

英文名Phoenix Tree Seed

别名瓢儿果、桐麻豌。

出处出自《履巉岩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rmiana plantanifolia (L.f.) Marsili [F.simplex (L.) W.F.Wight]

采收和储藏:秋季种子成熟时将果枝采下,打落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梧桐落叶乔木,高达16m。树皮青绿色,平滑。单叶互生,叶柄长8-30cm;叶片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20cm,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脉7条。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cm,下部的分枝长达12cm,花单性或杂性,淡黄绿色;导管长约2mm,裂片5,长条形,向外卷曲,长7-9mm,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无花瓣;雄花由10-15枚雄蕊合生,花丝愈合成一圆柱体,约与萼片等长;雌花常有退化雄蕊围生子房基部,子房由5心皮联合,部分离生,花柱长,柱头5裂。蓇葖果5,纸质,有柄,长6-11cm,宽1.5-2.5cm,被短绒毛或几无毛,在成熟前每个心皮由腹缝开裂成叶状果瓣。种子4-5,球形,直径约7mm,干时表面多皱纹,着生于叶状果瓣的边缘。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本也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球形,状如豌豆,直径约7mm,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微具光泽,有明显隆起的网状皱纹。质轻而硬,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剥除种皮,可见淡红色的数层外胚乳,内为肥厚的淡黄色内胚乳,油质,子叶2片薄而大,紧贴在内胚乳上,胚根在较小的一端。以饱满、完整、淡绿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色。①外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6-22μm,侧面观长方形,长38-48μm,细胞腔小。②内种皮栅状细胞长柱状,长约190μm,两端平截,直径10-13μm,层纹及胞腔不明显。③外胚乳为浅红棕色薄壁细胞,细胞壁呈念珠状增厚,直径15-30μm。④淀粉粒存在于内胚乳细胞中,单粒类球形、长椭圆形、广卵形、梨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3μm,脐点点状、短缝状、人字状及星状,层纹不明显。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其脂肪酸有苹婆酸(oterculic acid),锦葵酸(malvalic acid)等,还含具止血作用的生物碱及咖啡碱(caffein)。

药理作用1.止血:梧桐子粉6g/kg灌胃,连续3天,对兔血小板聚集有促进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2.降压:梧桐子总生物碱0.3、0.6g(生药)/kg静脉注射,对麻醉猫有降压作用,并使心率减慢,对兔有类似作用,心率减慢更明显,总生物碱具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可能降压与此有关。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主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2-3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敷。

复方①治疝气: 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伤食腹泻: 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③治白发: 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1.《纲目》: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

2.《随息居饮食谱》:润肺,清热解毒。

3.《南宁市药物志》:煅末敷烂疮,收口生肌。

4.《四川中药志》: 顺气,和胃。治胃痛。

5.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脾消滞。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伏牛花

    药材名称伏牛花拼音Fú Niú Huā别名隔虎刺花(《开宝本草》)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虎刺的花。性味《开宝本草》:"苦甘,无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 裂叶崖角藤

    药材名称裂叶崖角藤拼音Liè Yè Yá Jiǎo Ténɡ别名大过山龙、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篐、麒麟尾、大青蛇、大憨青、爬树龙来源天南星科裂叶崖角藤R

  • 小漆树

    药材名称小漆树拼音Xiǎo Qī Shù别名山漆树、铁象杆、野漆树来源漆树科小漆树Rhus delavayi Franch.,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贵州、云南。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

  • 红蒿枝

    《中药大辞典》:红蒿枝药材名称红蒿枝拼音Hónɡ Hāo Zhī别名小红蒿(《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杯菊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一年生直

  • 狮子草

    药材名称狮子草拼音Shī Zi Cǎo别名九头狮子草、滇香菜菜、小疙瘩、四棱草、血剑草小铁牛、疙瘩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不育红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yuennane

  • 天麻茎叶

    药材名称天麻茎叶拼音Tiān Má Jīnɡ Yè出处《本草拾遗》来源兰科植物天麻的茎叶。原形态详"天麻"条。性味《本草拾遗》:"寒。"功能

  • 刺山茶果

    药材名称刺山茶果拼音Cì Shān Chá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Gymnospori

  • 对叶林根

    《中药大辞典》:对叶林根药材名称对叶林根拼音Duì Yè Lín Gēn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萝蘼科植物柔毛吊灯花的根。性味性寒,味辛。功能主治杀虫。驱蛔虫:对叶林根研末

  • 地白草

    《中药大辞典》:地白草药材名称地白草拼音Dì Bái Cǎo别名七星莲(《植物名实图考》),天芥菜草、白菜仔、鸡疴粘草(《福建民间草药》),黄瓜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白地黄瓜、

  • 九翅豆蔻

    药材名称九翅豆蔻拼音Jiǔ Chì Dòu Kòu英文名Fruit of Ninewing kAmomum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九翅豆蔻的果实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