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小大黄

小大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大黄

药材名称小大黄

别名大黄

来源蓼科小大黄Rheum pumilum Maxim.,以根入药。

生境分部青海。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泻肠胃积滞,实热,下瘀血,消痈肿。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秘结,急性阑尾炎,黄疸,经闭,痛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小大黄

药材名称小大黄

拼音Xiǎo Dài Huánɡ

别名大黄、次大黄、白大黄

出处始载于《藏药标准》。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小大黄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pumilum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

原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cm。茎直立,具短柔毛;基生叶宽卵形,长3-5cm,宽1.5-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有缘毛,上面无毛,有时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沿叶脉被柔毛;主脉粗壮,稍凸出;叶柄粗壮,与叶近等长或比叶片长,茎生叶1-2,较小;托叶鞘膜质。花序圆锥状,铗窄,分枝稀疏;花被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花梗细弱,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卵状三角形,翅狭窄,长约5mm,宽3-4m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坡灌丛、河谷阶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锥形,上面下细,表面黄褐色,长5-10cm,直径1.5cm,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味苦、涩。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新华本草纲要》:全叶:味苦、酸,性寒。有泻"黄水"、清积热、缓下的功能。用于"黄水"病、腹水、关节炎、搔痒、湿疹、便秘。

2.《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中也。用本品能利二便,消积热、消水、通便,似大黄,但力缓。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飞廉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廉药材名称飞廉拼音Fēi Lián别名大蓟、刺盖来源为菊科飞廉属植物飞廉Carduus crispus L.和藏飞廉C. acanthoides L.,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季花

  • 石莼

    《中药大辞典》:石莼药材名称石莼拼音Shí Chún别名石被(《连江县志》),纸菜(《广东新语》),海莴苣(《中国植物图鉴》),海白菜(《中药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石莼科植

  • 白鹤灵芝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鹤灵芝药材名称白鹤灵芝拼音Bái Hè Línɡ Zhī别名癣草来源爵床科白鹤灵芝属植物白鹤灵芝Rhinacanthus nasutus (L.)

  • 木本胡枝子皮

    药材名称木本胡枝子皮拼音Mù Běn Hú Zhī Zǐ Pí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豆种植物绿叶胡枝子的茎皮。功能主治《福建民间草药》:"治因受雨淋,四肢骨

  • 山牛蒡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牛蒡药材名称山牛蒡别名乌苏里风毛菊来源菊科山牛蒡Saussurea ussuriensis Maxim.,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寒

  • 野兔骨

    药材名称野兔骨拼音Yě Tù Gǔ来源兔目兔科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东北兔L. mandschuricus Radde;孙河兔(草兔)L. capensis L.;雪兔

  • 牡荆油

    药材名称牡荆油拼音Mǔ Jīnɡ Yóu英文名OLEUM VITICIS NEGUNDO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

  • 山麻根

    药材名称山麻根拼音Shān Má Gēn别名龟叶麻根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悬铃木叶苎麻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hmeria tricuspis (Hance)Makino[B.platyp

  • 山羊油

    《中药大辞典》:山羊油药材名称山羊油拼音Shān Yánɡ Yóu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脂肪油。功能主治《秘方集验》:"治心疝:山羊油,不落水者,荷叶包裹,

  • 天王七

    《中药大辞典》:天王七药材名称天王七拼音Tiān Wánɡ Qī别名五转七、白暴七、鸡爪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忍冬科植物羽裂莛子藨的根。秋末采挖。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