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人参芦

人参芦

《中药大辞典》:人参芦

药材名称人参芦

拼音Rén Shēn Lú

别名竹节参(《本经逢原》)。

出处本草蒙筌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根茎

性味甘苦,温。

①《本草蒙筌》:"甘。"

②《纲目》:"苦,温,无毒。"

功能主治涌吐,升阳。治虚人痰壅胸膈,气陷泄泻。

①《本草蒙筌》:"发吐痰沫。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

②《本经逢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人参芦

药材名称人参芦

拼音Rén Shēn Lú

英文名Ginseng Rhizome

别名参芦、竹节参

出处出自《本草蒙筌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要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ginseng C. A. Mey.

采收和储藏:9月中、下旬收获参根时,收集参芦,加工成红参芦、糖参芦。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小叶柄长1-3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叶较小,长2-4cm,宽1-1.5cm,上部3小叶长4.5-15cm,宽2.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细刚毛,下面无毛。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梗长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圆球形;花小,直径2-3mm;花萼绿色,5齿裂;花瓣5,淡黄绿色,卵形;雄蕊5,花丝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果实为核果状浆果,扁球形,直径5-9mm,多数,集成头状,成熟时呈鲜红色,种子2颗,乳白色,直径4-5mm,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长2-5.5cm,直径0.5-1cm。表面黄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纹,具碗状茎痕(芦碗)4-6个,交互排列,顶端茎痕常可见冬芽。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疏松,气香,味微甜而后苦。

化学成分人参皂甙(ginsenoside)Ro、Rb1、Rb2、Rc、Re、Rg1、Rg3、20?人参皂甙-Rh1[20(R)-ginsenoside-Rh1][1-4]。还含挥发油,内有α-和β-香橙烯(aromadendrene),α-和β-榄香烯(elemene),β-丁香烯(β-caryopyhyll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麦芽醇(maltol),佛术烯(eremophilene),2,5-吡咯烷二酮(pyrrolidine-2,5-dione),苯甲醇(benzyl alcohol),棕榈酸(palmitic acid),正十六烷(n-hexadecane),正十七烷(n-heptade-cane),十四碳酸(tetradecanoic acid),2,5,10,14-四甲基十六烷(2,5,10,14-tetramethylhexadecane)等24种成分[5]。又含酸性肽Ⅰ和Ⅱ[6]以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serine),甙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bion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共16种氨基酸[7]。另含铁、铝、钙、钡、铜、锰、磷、锶、钛、锆、镉、铬、镍等无机元素[7]。气基酸和无机元素的含量均比根中所含的量高。

药理作用1、镇静和抗惊劂作用 参芦醇提取物3g/kg给小鼠皮下注射能明显减少自主活动,腹腔注射5g/kg参延长小鼠的戊巴比妥钠睡眼时间和土的宁、戊四氮所致的小鼠惊劂潜伏期,减少惊劂发生率,具有拮抗多种中枢兴奋药的作用[1,2]。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给小鼠每日灌服人参芦总皂甙200mg/kg,自免疫表演激前1日起连用7d,然后腹腔注射鸡红细胞0.2mk/只,免疫6d,结果显示,人参芦总皂甙可使深血素原来较低者升高,原来较高者下降,呈现双向调节作用,而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与它对脾组织中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密切相关[3]。

3、抗心律失常作用 人参芦皂甙Ro、Rb1、Rb2、Rc、Rd、Rg1、Rg2、Rg3具有较强的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纠正心动过速,并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4,5]。

4、延缓衰老作用 中老年人口服人参芦皂甙糖衣片能增强记忆力,升高白细胞,改善免疫功能,对垂体-性腺轴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有提高作用。能调节机体代谢和改善生理功能;减轻老化症状[6]。人参芦总皂甙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与维生素E相近,并优于维生素E[7]。

现代药理学研究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人参芦具催吐作用的认只[8-10]。实验表明,给兔、猫、狗、猴、及鸽子等实验动物灌服人参芦后均未出现哎吐现象[11-13]。不少实验者或志愿者服用大剂量参芦煎剂。粉剂或以参芦泡水代茶饮,均未见呕吐反应[14-16]。认为人参芦可以和人参一样入药使用。但在人参皂甙溶血性试验中发现人参芦总皂甙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不能供静脉注射使用。选用全参为原料时也应以去芦为宜[17]。

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醇5ml,振摇5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再蒸干,显紫色。(检查人参皂甙)(2)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置水浴上回波1h,弃氯仿液,药渣挥去溶剂,加水0.5m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超声处理30min,吸取上清液,加氨试液3倍量,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潭加甲醇1ml振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甙Rb1、Re、Rb1对照品,加甲醇溶解制成每1ml各含2mg对照品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将上述2种溶液分别点样,以氯仿-醋酸已酸-甲醇-水(15:40:22:10)在10℃硫酸已醇试液为显色剂,在105℃烘数分钟,分别在自然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

归经归胃;脾;肺经

功能主治升阳举陷。主脾虚气陷;久泻;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涌虚人膈上清饮宜之。江右人称为竹节参,其治泻利脓血,崩带精滑等证,俱无妨碍。如气虚火炎,喘呕嗽血,误用转剧。昔人用以涌吐者,取其性升,而于补中寓泻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2.《本草正义》:凡泄泻日久,阳气下陷,参芦加入应用药中,颇有功效,若滞下脓血,而温热未清,则不可升也。3.《本草蒙筌》:发吐痰沫。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垂穗荛花

    药材名称垂穗荛花拼音Chuí Suì Ráo Huā别名金腰带、了哥王、鸡断肠、雀儿麻、山棉皮、野发麻、野棉花、雀子麻、地棉麻。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细轴荛花的花、根或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

  • 狗血

    《中药大辞典》:狗血药材名称狗血拼音Gǒu Xiě出处《别录》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血。性味①《别录》:"味咸,无毒。"②《药对》:"温。"功能主治治虚劳吐血。疔疮

  • 球果藤

    药材名称球果藤拼音Qiú Guǒ Ténɡ英文名root of Berry-bearing Aspidocarya别名表藤、淮通、汉防已、土防已。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来源药材基源:为防

  • 黄鳝藤根

    药材名称黄鳝藤根拼音Huánɡ Shàn Ténɡ Gēn别名熊柳根(《福建民间草药》),铁包金、土黄耆(《闽东本草》)。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鼠李科植物多花勾儿茶的根

  • 肉豆蔻衣

    《中药大辞典》:肉豆蔻衣药材名称肉豆蔻衣拼音Ròu Dòu Kòu Yī别名肉豆蔻花(李承祜《药用植物》),玉果花(《药材资料汇编》)。出处《中药志》来源为肉豆蔻科植物肉

  • 奶浆参

    《中药大辞典》:奶浆参药材名称奶浆参拼音Nǎi Jiānɡ Shēn别名万丈深、马尾参(《云南中草药》),还阳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奶浆柴胡的根,秋、冬挖根

  • 白牛尾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牛尾七药材名称白牛尾七别名牛尾七、大岩七来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苦、甘,寒。用法用量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

  • 鸽肉

    药材名称鸽肉拼音Gē Ròu别名家鸽肉来源鸽形目鸠鸽科家鸽Columba domestica Gmelin;原鸽Columba livia,以肉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治妇女干血痨,

  • 甘肃土当归

    药材名称甘肃土当归拼音Gān Sù Tǔ Dānɡ Guī别名九眼独活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甘肃土当归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kansuensis Hoo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采挖

  • 午时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午时花药材名称午时花拼音Wǔ Shí Huā别名半支莲、草杜鹃来源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以地上全草入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