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汗

黄汗

病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可伴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本病在《金匮要略》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其证使人身体虚浮,骨节疼痛,发热汗出而不渴者是也。”后世医书如《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以黄汗身肿者属水肿门,黄汗身不肿者属黄疸门。

猜你喜欢

  • 寒豆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蚕豆之别名,详该条。

  • 百条根

    ①见《泉州本草》。为一枝黄花之别名。②见《杨氏经验方》。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

  • 兰香饮子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人参、甘草、兰香、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蔻。水煎服。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

  • 髓疸

    病名。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参见黄疸有关条。

  • 筑宾

    经穴名。代号KI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阴维脉之郄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5寸,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本干;深层部有

  • 肾经

    ①足少阴肾经之简称。见该条。②推拿穴位名。又名肾、肾水。①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现一般以此为准。②位于腕部尺侧。见《幼科推拿秘书》。③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位于

  • 宣白

    即宣肺。详该条。

  • 形骸

    形,形身;骸,骸骨;统指身体躯壳而言。《灵枢·天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红色或紫、黑色斑点。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丹溪心法·斑疹》:“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

  • 风闭

    病名。①清·刘甫斋《妇科三字经》:“产时血去太多,经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忽然口噤昏倒,角弓反张,此名风闭。”治详产后痉风条。②闷瘄之一。麻疹在出疹的时候,复感风邪,汗孔闭塞,疹出不透。症见洒淅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