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易简方》。为罂粟壳之简称,详该条。
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张景岳注:“目下曰,即颧也。”
病名。又名辛劳喉风。《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肝肾两虚,发于关内,满喉少有红点,根白不肿,常有血腥气,劳碌即发。”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或清咽散加盐水炒元参、知母、生地、丹皮、木
推拿穴位。出周于蕃《推拿仙术》。《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走马在琵琶下,斗肘之上,以大指按之,发汗。”
病证名。即小儿既患结核而兼慢惊风的证候《保婴撮要》小儿“惊风结核,属肝胆二经相火用事。木旺生风热,同化其病,抽掣扰动,此乃风热血燥而然耳。”盖风动则肝火亢盛,火亢则血内消,血不能养筋,故筋挛结核如贯珠
病名。①与瘟疫同义。详该条。②指伤寒之热未已,更感时行之气(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其症身热头疼,烦渴呕逆,或有汗,或无汗,皆由温热相合而成。治宜寒凉清热为主。
垂,耳垂珠;角,耳上角。《灵枢·五阅五使》:“墙下无基,垂角去外。”
记载患者诊疗情况的记录。西汉时期,淳于意为人治病,已有诊籍记载,是后世病历医案的开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为感受风寒暑湿之气而致的病证。即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冬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小儿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嫩弱之故。治法与大人同,但剂应小。参见四时感冒条。
指少阳病热郁胆腑的证候。如口苦,咽干,目眩,胸闷呕吐。少阳腑病与少阳经病常同见,故均属小柴胡汤主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