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卷六引李东垣方。莲鬚、炒黄连各二两,茯苓、砂仁、益智仁、半夏、炒黄柏各一两,甘草三两,猪苓二两五分。为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湿热流入膀胱,下浊不止。
出《名医别录》。为附地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温热类编》卷三:“阳暑,即动暑。”详阳暑条。
《普济本事方》卷九方。雄黄、雌黄、砒石各等分。为粗末,瓷罐收盛,上覆盖新瓷盏,赤石脂水调泥合缝,候干透以炭火加热,盏内盛清水半盏,水耗再添,自早至晚后住火,经一夜,取盏底药研细,枣肉或蒸饼为丸,麻子大
即紫金皮散,见该条。
见亟斋居士《保生篇》。即倒产。详该条。
通谿。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四。多因寒邪侵袭肝肾二经而致。症为阴囊肿痛,连及少腹,甚或睾丸上缩,待痛止还纳原位的病证。宜内服乌梅散。
见大肠条。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