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肛漏之一。《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症生于肛门周围,时出腥水,不甚疼痛。治法:内服中九丸,外贴千搥纸,其腥水自止。”
《症因脉治》卷一方。胆南星、制半夏、茯苓、橘红、甘草、海浮石、香附。水煎服。治闪伤腰痛,痰涎停注者。若虚寒者,加生姜、肉桂;内热者,加栀子、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壳、玄明粉。
病证名。出《医学纲目》。指惊风而挟有痰者,临床特征为在惊厥发作的同时,眼黑而气短促。多因肺为火热所锢,痰气郁结,风木鸱张,所谓“金囚木旺”所致。宜以熄风豁痰为治。如羚角钩藤汤加减。
骨骼部位名。指肩胛骨上角部,又称伏骨。《针灸甲乙经》:“天窌,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字吉老。泗州(今安徽盱眙)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泗州杀刑犯,郡守李夷行派遣医生、画工剖腹观察,将所见绘成图,杨介一一加以校正,作《存真图》1卷。对人
厥证之一。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
见《云南中草药》。为何首乌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蠹疽,见该条。
病证名。又名风眼。《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参见眼弦赤烂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指婚后不孕,不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