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颤振

颤振

①证名。《医学纲目》卷十一:“颤,摇也;振,动也。”指头部或四肢掉摇抖动之症。多由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肝阳偏亢,阳盛化风,或气虚心虚痰浊相挟所致。轻者有时手足颤振或头摇,重则手抖不能持物,足不能行走,头摇动不止。《证治准绳·杂病》:“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治宜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可用空振丸、摧肝丸。因气虚者,用参术汤。因心虚者,用平补正心丹。因痰浊者,用导痰汤加味。本证常见于震颤麻痹、老年性震颤等疾患。②指战栗。《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深师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

猜你喜欢

  • 阳虚水泛

    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溢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

  • 精血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的统称。血本源于先天之精,而生成于后天饮食水谷;精的形成,亦靠后天饮食所化生,有“精血同源”之说,精血的盈亏决定人体的健康与否。由于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如精血不足,一般治以养

  • 陈梦琴

    【介绍】:见陈希恕条。

  • 虜寄疮

    见谈金章《诚书痘疮》。即痘疮。详该条。

  • 扫叶庄医案

    书名。4卷。清·薛雪撰。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跗阳

    经穴名。代号BL59。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付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阳之郄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布有腓肠神经、小

  • 周营

    【介绍】:见周荣条。

  • 辨证施食

    又称辨证配膳。指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确定食疗法则、选择食物或拟定食疗处方的方法。例如气虚病人,可选食人参莲肉汤、参枣米饭;血虚病人,可选食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肝羹;阴虚病人,可选食百合粥、枸杞茶、五汁饮

  • 颔骨

    下颌骨体的前下部分。

  • 王裕庆

    【介绍】:清代医家。字祉庭。湖南湘潭人。长于喉科,撰有《疟痢成方、白喉辨症合刻》(1882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