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黄

猜你喜欢

  • 黄连三七

    见《四川中药志》。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 增损双解散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僵蚕(酒炒)、滑石各三钱,蝉蜕十二个,姜黄七分,防风、薄荷叶、荆芥穗、当归、白芍药、黄连、连翘、栀子、甘草各一钱,黄芩、桔梗、大黄(酒浸)、芒硝(冲服)各二钱,石膏六钱。水煎,

  • 散抟(tuán 团)

    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散漫与抟聚,以辨别疾病的新久和邪气的进退。《望诊遵经》:“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

  • 溽蒸

    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

  • 口斜僻

    证名。小儿中风口斜僻,是风邪入于颌之脉络所致,见于面神经麻痹。治宜疏风舒筋,用防风散内服;外用蓖麻子、樗根皮、栝蒌瓤研末,以大麦面作饼,上掺药末,左患贴右,右患贴左(《太平圣惠方》)。针刺地仓透颊车

  • 辟雍

    名词。出《洞玄子》。指大阴唇。

  • 鹿冲

    见《四川中药材生产技术》。为鹿肾之别名,详该条。

  • 山扁柏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石上柏之别名,详该条。

  • 拱地龙

    见《安徽中草药》。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 白秃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白秃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