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之一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度,使气机紊乱,脏真损伤而成为致病因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参三因条。
医书。64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全书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麻疹论、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择取诸家精要,对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充分阐发他
《奇效良方》卷五十七方。石决明、五味子、菟丝子(酒浸)各一两,山芋、知母、细辛、熟地黄各一两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肝虚血弱,两目昏暗。
儿科著作。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10卷。清·余含棻撰于1834年。本书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于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
八风之一。指从东南方来的风邪。《灵枢·九宫八风》:“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指疟疾久延不愈者。《诸病源候论·久疟候》:“夫疟皆由伤暑及伤风所为,热盛之时,发汗吐下过度,府藏空虚,营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仍故休作也。”疟见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若
方书名。2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内容以论治和方剂为主,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
体育疗法之一。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导源于古代的“吐纳导引”,有坐、卧、站等姿式。经近年的实践研究,初步认为专心用功,用调息、意守等方法,调整呼吸之气,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其症天气阴寒时心下悸动,手足不能自温等。治用五噎丸、五噎散、沉香散。参见五噎、噎条。
少阳相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张景岳注:“少阳相火用事,其气尤烈,故曰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