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附骨疽

附骨疽

病名。出《肘后方》卷五。又名多骨疽朽骨疽。《外科精义》卷上:“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气深沉,附着于骨也。”本病可发于全身骨骼。初起多见寒热往来,病处多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继则筋骨疼痛如锥刺,甚至肢体伸屈旋转困难。久则郁而化热,肉腐成脓,溃后稀脓淋漓不尽,色白腥秽,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或有死骨脱出。相当于骨髓炎、骨结核。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如脓成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服黄连解毒汤加炙山甲、皂刺等;若气血双虚者,应补血益气,宜服八珍汤,并酌服虎挣散;脓成宜切开排脓,药线引流,有朽骨难出者,可用饵子钳出朽骨;成窦道者,宜扩创,或用药捻,脓水将尽则用生肌散收口。

猜你喜欢

  • 血虚眩晕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 坐碍

    见顾允若《妇科辑要》。指脐带绕颈造成的难产。详碍产条。

  • 随霖

    【介绍】:清代医家。字万宁。上元(属江苏江宁)人。长于温病,撰《羊毛瘟论》(又名《瘟证羊毛论》、《羊毛瘟证论》(1795年刊行),为讨论此证之最早专书。

  • 肾泄

    病名。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寿世保元·泄泻》:“人病泄,每至五更

  • 注解伤寒论

    书名。10卷。《伤寒论》,汉·张仲景著,金·成无己注。书成于1144年。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

  • 严氏济生方

    见济生方条。

  • 明医指掌

    综合性医书。又名《明医指掌图》。10卷。明·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订补,邵达参校。撰年不详。本书体例仿效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用歌赋、论述相结合的形式编成。卷1病机赋、经络总抄及龚云林“药性歌”;卷2~

  • 燥火

    即燥热。详该条。

  • 房劳复

    劳复证之一。《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房劳复者,即女劳复,一名色复。温热瘥后,气血未充,早犯房事,则内损真气,外触邪气而复作也。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胁痛,小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或阴火上

  • 戊己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戊己即戊日与己日。戊己属土,土分阴阳。戊为阳土,内应足阳明胃经,故胃经旺于戊日;己为阴土,内属足太阴脾经,故脾经旺于己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