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阳交

阴阳交

①病证名。出《素问·评热病论》。指热性病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症见出汗后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多属重证。临床可根据患者有无阳明实证,而分别采用清法下法。②运气学说术语。见《素问·五运行大论》:“阴阳交者死。”指脉当应于左手者,反见于右手;当应于右手者,反见于左手。《类经图翼》:“如其年少阴在左,当左脉不应(指),而反见于右;阳脉本在右,而反移于左,是少阴所易之位,非少阳则太阳脉也,故曰阴阳交。交者死,惟辰戍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如巳亥年,少阴脉本应见于左寸,左寸不见沉细之象而反见浮大,右寸本应见浮大而反见少阴沉细之象,是为阴脉与阳脉交易其位,故为阴阳交。关于阴阳交的主病意义,与“尺寸反”同,可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著至教论篇

    《素问》篇名。吴崑注:“著,明也。圣人之教,谓之至教。”本篇论述学医的方法和道理,指出业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就说明了治病要顺应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重要性。文中着重举“三阳独至”的病

  • 瘟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

  • 髋骨

    ①骨名。又名胯骨、跨骨、骻骨、髁骨、。解剖学同名骨。左右髋骨与骶骨通过韧带形成一个完整的骨性环,即骨盆。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所组成。②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位在“梁丘两傍各五寸。”

  • 逐呆仙丹

    《石室秘录》卷六方。人参、白芥子、菟丝子各一两,白术二两,茯神三两,半夏五钱,附子五分,白薇、朱砂(冲服)三钱。水煎,分二次服。治呆病如痴,默默无言。

  • 六耳棱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 关节

    ①解剖部位名。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②指疮病势发展的时日顺序。《外科正宗》卷一:“关节者,阳疮以十

  • 杂病心法要诀

    书名。5卷(即《医宗金鉴》卷39~43)。清·吴谦等撰。本书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

  • 经行宜忌

    月经虽属妇女的生理现象,但因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生理上产生一时性的特殊改变,情绪易于波动,对七情刺激尤为敏感。此时抗病力减弱,风、寒、暑、湿之邪易于乘虚侵袭;嗜啖酸寒,辛热食物太过,亦可导致脏腑、气血

  • 程充

    【介绍】:明代医家。字用光,号后阉居士。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生活于十五世纪。推崇并精研朱丹溪之学,因见丹溪著述经门人整理编辑,不免重复混杂,有失丹溪原论及主病之旨。故搜集并参考丹溪门人等有关资料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