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所谓“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此意。

猜你喜欢

  • 眼棱紧急

    病证名。见《原机启微》。即眼楞急。详该条。

  • 叶如庵

    【介绍】:元代医生。湖北黄岗人。精通医术,著有《伤寒大易览》一书,为当时医家所推崇。

  • 印堂疽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三。即眉心疔。见该条。

  • 尚骨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肩髃。见该条。

  • 鼻隔

    解剖部位。见《医学入门》。指鼻中隔。

  • 羊桃

    出《医心方》。为猕猴桃之别名,详该条。

  • 畏日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即羞明。详该条。

  • 疫喉溺涩

    病名。疫毒邪火炽盛下注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痧隐未透。治宜达邪解毒而利小便。可选用八正散合清咽利膈汤加减。

  • 脏俞五十穴

    经络俞穴。出《素问·气穴论》。指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输穴,共二十五穴,左右合计为五十穴。

  • 脾舍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地机。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