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暑

阴暑

病名。①《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痠痛等证。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也。”参暑病条。②暑温类型之一。《医门棒喝》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或值时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而成阴暑之证,是暑而偏于湿者。”参见暑病条。

猜你喜欢

  • 白色喉风

    病名。多由寒邪外袭,火热内蕴致使喉关及喉核等处色白,咽喉不适,或呈现溃烂而斑色红紫。《喉科秘旨》卷上:“此症因寒包火,伏于肺经。白而不肿,上有红紫烂斑,脉象不数,身热怕寒,火欲外发。用六味汤加味。”

  • 盐卤中毒

    病名。因误服盐卤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辨证录·中毒门》:“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路脚缩而死。……治法必用甘以解之。方用生甘草三两煎汤救之。如服卤未久,生甘草汤中淡豆豉一两,同煎饮之,必吐

  • 温疫论辨义

    书名。4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杨氏于吴有性《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

  • 医学举要

    书名。又名《注礼堂医学举要》。4卷。清·戴绪安辑于1886年。卷1脉学;卷2五运六气;卷3汤头歌;卷4校补药性。其中以脉学叙述较详,运气主病和用药颇多机械推算。

  • 起痔汤

    见《张氏医通》卷十四。即落痔汤,见该条。

  • 本虚标实

    本的性质为虚,标的性质为实。有四种情况:①原来的旧病为虚证,而后发的新病为实证,②病人的体质虚而感受实邪,③因体质虚而致气血郁结,气化无权。如气虚而致血瘀,或脾肾虚而致痰饮、水肿、饮食积滞等。④病的本

  • 托法

    ①疮疡内托法之简称。见该条。②推拿手法。出《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用两手或一手将患处托起,有消肿散积作用,如托腹法。参见颠簸法。

  • 案抏

    即案机。抏,音义同玩。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案抏:《索隐》、宋本、中统、游、凌、毛并作‘杌’;王、柯伪‘杭’;凌引一本作‘亢’。《考异》云:《索隐》音玩,

  • 疟后黄

    病证名。指患疟后,面黄、肤黄而目不黄的病证。《证治要诀》卷十:“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功散加黄芪、扁豆各半钱。诸痛后黄者亦宜。”本证可见于疟疾后贫血。参见疟黄条。

  • 郑麟

    【介绍】:清末医家。字应文。歙县(今属安徽)人。为当地喉科名医郑宏绩之孙,亦通医学,撰有《灵素汤液溯源》一书,未见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