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池

阳池

经穴名。代号SJ4。出《灵枢·本输》。别名别阳。属手少阳三焦经原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和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主治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疟疾消渴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②推拿穴位。①位于腕背尺骨下端桡侧,掌背横纹上1寸许的凹陷处。见《小儿按摩经》。用掐法揉法,有降逆、清脑、止头痛等作用。②位于前臂背侧,离掌根三寸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背穴图》:“在掌根三寸是。治风痰,头痛。”③位于掌侧腕部横纹的靠桡侧一边。见《幼科推拿秘书》。治头痛,风寒无汗,肢冷等症。

猜你喜欢

  • 生肌法

    外治法之一。即促进体表溃疡愈合的方法。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二。又名收口法。痈疽溃后毒虽尽而肌肉不生,或形成溃疡。多由气血不足或治疗失当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溃疡面大者,除可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

  • 手心

    ①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亦治

  • 葱茎白

    见《本草纲目》。即葱白,详该条。

  • 重舌痈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重舌痈,此病因心火旺(妄)动,或受郁怒酒色而生,大舌先卷,根下另生小舌,形红肉嫩,名曰重舌。”详重舌条。

  • 得配本草

    药物学著作。10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刊于1761年。本书选用《本草纲目》中的药物647种,除记明各药的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

  • 小品方

    方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2卷,东晋·陈延之撰,约撰于公元4世纪初。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

  • 瞳人反视

    病证名。见《青囊真秘》卷一。即瞳人反背。详该条。

  • 燕窝疮

    病名。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和下颏部的疮疡。后者又名羊胡疮。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而发。皮损小如粟米,大如绿豆,色红,热痒微痛,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故又叫黄水疮。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

  • 灸盏

    灸具。形如杯盏故名。据《灸法秘传》载:“四周银片稍厚,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将盏足钉在姜片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当,俾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近代所用的艾斗即由此发展而来。

  • 虾钳草

    ①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枫香寄生之别名。②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金盏银盘之别名。③见《广西中药志》。为豨莶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