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铁苋

铁苋

《中药大辞典》:铁苋

药材名称铁苋

拼音Tiě Xiàn

别名人苋、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植物名实图考》),六合草、半边珠(《草木便方》),野黄麻(《天宝本草》),王碗捧真珠、粪斗草(《福建民间草药》),血见愁(《安徽药材》),凤眼草(《药材资料汇编》),肉草、喷水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小耳朵草、大青草(《江苏植药志》),猫眼草、蚬草(《南宁市药物志》),叶里藏珠、痢疾草(《江西民间草药》),野麻草(《闽南民间草药》),蚌壳草、铁灯碗、筒筒草(《四川中药志》),七盏灯(《重庆草药》),血布袋、布袋口(《中国药植图鉴》),皮撮珍珠珍珠草、瓢里珍珠、田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大戟科植物铁苋菜全草。5~7月间采收,除去泥土,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叶互生,卵状菱形至椭圆形,长2.5~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两面有毛或近于无毛。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腋生;雄花序极短,长2~10毫米,生于极小的苞片内;雌花序生于叶状苞片内;苞片开展时肾形,长1~2厘米,合时如蚌,边缘有钝锯齿,基部心形;花萼4裂;无花瓣;雄蕊8;子房3室。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被粗毛;种子卵形,长约2毫米,灰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于旷野、路边较湿润的地方。分布黄河流域中下游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江苏。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带根全草,根自根茎处作须状分出,茎表面灰紫色或灰棕色,长约30厘米,密被白色毛。质坚易折断,断面裂片状,黄白色,中心有疏松的白色髓部或巳成空洞。茎上部残留叶片,多破碎皱缩。气微芳香,味淡。

化学成分可能含有生物碱、甙类、还原性糖类或其他还原性物质、鞣质、淀粉、油脂或蜡等。

药理作用铁苋水煎液在体外对几种常见的痢疾杆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效果好(试管内2倍稀释法),在稀释度为1:256时,不但有抑菌效力,且有杀菌作用。对舒氏和弗氏痢疾杆菌作用次之,对宋内氏痢疾杆菌效果最差。以铁苋制成的片剂,在体外亦有同样抗痢疾杆菌之效。50%铁苋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舒氏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琼脂平板法);其根,茎、叶中皆含抗菌成分,但对不同细菌,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其抗菌效力似有差异;铁苋醇提物亦有同样抗菌作用。

性味苦涩,平。

①《草木便方》:"辛。"

②《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③《广西中药志》:"味淡涩,性平。"

④《河北中药手册》:"性凉,微甘苦。"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肺,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杀虫,止血。治痢疾,腹泻,咳嗽吐血,便血,子宫出血,疳积,腹胀,皮炎,湿疹,创伤出血。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刀创要药。"

②《草木便方》:"止泻痢,治虚热,牙痛腮肿,二便热结。"

③《天宝本草》:"利水通淋,走小肠。红痢用酒下,白痢煎茶下。"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利二便。治腹泻,痢疾腹痛及食积饱胀。"

⑤《本草推陈》:"止血。适用于吐血、下血,刀疮,跌打伤等。"

⑥《中国药植图鉴》:"鲜草捣烂涂,治皮肤病;煎服,镇咳,治肺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注意《泉州本草》:"孕妇忌用,老弱气虚者少用。"

复方①治痢疾坠胀:铁苋、辰砂草、过路黄。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咳嗽气喘:铁苋干品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皮炎,湿疹:铁苋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阿米巴痢疾:鲜铁苋菜根、鲜凤尾草根各一两,腹痛加鲜南瓜藤卷须五钱。水煎浓什,早晚空腹服。

⑤治外伤出血:鲜铁苋菜适量,白糖少许。捣烂外敷。

⑥治蛇咬伤:铁苋菜、半边莲大青叶各一两。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⑦治跌打创伤:血见愁六钱至-两。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⑧治小儿疳积:鲜铁苋菜一至二两,和猪肝煎汁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小儿腹胀,睾丸肿大:铁苋菜鲜品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子宫出血:铁苋菜鲜品一至二两。捣汁服或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⑾治乳汁不足:铁苋菜鲜晶五钱至一两,或干品二至三钱。煎水,煮鱼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⑿治丹疹,湿疹:灯盏窝捣绒,取汁外擦。(《贵州草药》)

⒀治哮喘或咳血:灯盏窝二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⒁治附骨疽瘘管:铁苋菜干品二至三两,勾儿茶干根茎二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菌痢、肠炎

铁苋具有收敛、保护肠粘膜、消炎抑菌的作用,临床应用较广泛,无不良副作用。据数十例至上千例的观察,治愈率均在95%以上。一般在用药2~3天内症状即获控制。大多在4~5天内粪检转阴性。用法:新鲜全草2两至0.5斤,干品0.5~2两,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或晒干研粉,每次1钱,日服3次;或制成片剂,每服4片(每片0.4克),每日4次。均以5~7天为一疗程。亦可用煎液灌肠。对中毒性菌痢,需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据27例较系统观察,用药2~6天(平均3.75天)症状全部消失,2~9天(平均5.2天)粪检转阴性。另报道110例亦获显效。用法:全草(干品)1~2两,水煎,每日2次分服。5~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肠伤寒

每日用麻子草(全草鲜品)2两,制成煎液200毫升,2次分服。并可酌情加用消山虎,每次0.5~1两(干品)煎服,以助退热。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铁苋

药材名称铁苋

拼音Tiě Xiàn

英文名Copperleaf Herb

别名人苋、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六合草、半边珠、野黄麻血见愁、小耳朵草、玉碗捧真珠、粪斗草、凤眼草、肉草、喷水草、痢疾草、野麻草、蚌壳草、铁灯碗、七盏灯、血布袋、布袋口、皮撮珍珠田螺草、野苦麻、猫眼菜、寒热草、叶里仙桃、金畚斗、金盘野苋菜、沙罐草、灯盏窝、金石榴、茶丝黄、水芥、下合草、瓦片草。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铁苋菜及短穗铁苋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calypha australis L.2.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men.

采收和储藏:5-7月间采收,除去泥土,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1.铁苋莱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茎直立,分枝,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叶片卵状菱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7.5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基出脉3条,边缘有钝齿,两面均粗糙无毛。穗状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通常雄花序极短,长2-10mm,生于极小苞片内;雌花序生于叶状苞片内;苞片展开时肾形,长1-2cm,合时如蚌,边缘有钝锯齿,基部心形;花萼四裂;无花瓣;雄蕊7-8枚;雌花3-5朵;子房被疏柔毛,3-4室;花柱羽状分裂至基部。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被粗毛;种子卵形,长约2mm,灰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2.短穗铁苋菜 该种与铁苋菜的主要区别是:茎软弱,有短绒毛或近光滑,有纵条纹。叶片薄,菱形或卵状心形,叶柄长。穗状花序极短,腋生,苞片3裂,裂片披针形。花、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丘陵、路边较湿润的地方。

2.多生于低山坡及荒地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及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各地及台湾。

2.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强,高山和平坝的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4月播种。筑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浅穴,施人畜粪水。1hm2用种子7.5kg左右,与草木灰及人畜粪水拌成种子发,匀撒穴里。

田间管理 苗高7cm左右时匀苗,每穴留苗4-5株,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20-40cm,茎细,单一或分枝,棕绿色,有纵条纹,具灰白色细柔毛。单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菱形或近椭圆形,长2.5-5.5cm,宽1.2-3cm,先端稍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棕绿色,两面略粗糙,均有白色细柔毛。花序自叶腋抽出,单性,无花瓣;苞片呈三角状肾形。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直径3-4cm,表面淡褐色,被粗毛。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铁苋菜全草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铁苋碱(acalyphine)。

药理作用铁苋水煎液在体外对几种常见的痢疾杆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效果好(试管内2倍稀释法),在稀释度为1∶256时,不但有抑菌效力,且有杀菌作用。对舒氏和弗氏痢疾杆菌作用次之,对宋内氏痢疾杆菌效果最差。以铁苋制成的片剂,在体外亦有同样抗痢疾杆菌之效。50%铁苋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舒氏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琼脂平板法);其根、茎、叶中皆含抗菌成分,但对不同细菌,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其抗菌效力似有差异;铁苋醇提物亦有同样抗菌作用。铁苋菜中分离得抗菌、平喘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猫的支气管有扩张作用。

性味苦;涩;凉

归经心;肺;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积。主痢疾;泄泻;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小儿疳积;痈疖疮疡;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捣敷。

注意《泉州本草》:孕妇忌用,老弱气虚者少用。

复方①治痢疾坠胀:铁苋、辰砂草、过路黄。水煎服。(《四川中药志》)②治肠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咳嗽气喘:铁苋干品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③治皮炎,湿疹:铁苋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④治阿米巴痢疾:鲜铁苋菜根、鲜凤尾草根各一两,腹病加鲜南瓜藤卷须五钱。水煎浓汁,早晚空腹服。⑤治外伤出血:鲜铁苋菜适量,白糖少许。捣烂外敷。⑥治蛇咬伤:铁苋菜、半边莲大青叶各一两。水煎服。(④-⑥方均出《江西草药》)⑦治跌打创伤:血见愁六钱至一两。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⑧治小儿疳积:鲜铁苋菜一至二两,和猪肝煎汁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⑨治小儿腹胀,睾丸肿大:铁苋菜鲜品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⑩治子宫出血:铁苋菜鲜品一至二两。捣汁服或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11.治乳汁不足:铁苋菜鲜品五钱至一两,或干品二至三钱。煎水,煮鱼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12.治丹疹,湿疹:灯盏窝捣绒,取汁外擦。(《贵州草药》)13.哮喘或咳血:灯盏窝二两。煎水服。(《贵州草药》)14.治附骨疽瘘管:铁苋菜干品二至三两,勾儿茶干根茎二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为刀创要药。

2.《草木便方》:止泻痢,治虚热,牙痛腮肿,二便热结。

3.《天宝本草》:利水通淋,走小肠。红痢用酒下,白痢煎茶下。

4.《四川中药志》:清热,利二便。治腹泻,痢疾腹痛及食积饱胀。

5.《本草推陈》:止血。适用于吐血、下血,刀疮,跌打伤等。

6.《中国药植图鉴》:鲜草捣烂涂,治皮肤病;煎服,镇咳,治肺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叶黄杨根

    药材名称大叶黄杨根拼音Dà Yè Huánɡ Yá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大叶黄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japonzcus Thunb.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挖根部,洗

  • 长果山橙

    药材名称长果山橙拼音Chánɡ Guǒ Shān Ch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思茅山橙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clodinus henryi Craib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 伽喃香

    药材名称伽喃香拼音Gā Nán Xiānɡ别名奇南香(《本草乘雅半偈》),琪喃(《宦游笔记》),奇楠(《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近根部的含有多量树脂的木材。

  • 海南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茄药材名称海南茄别名金耳环、耳环锤来源茄科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微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

  • [檵木]继木

    药材名称[檵木]继木拼音Jì Mù别名桎木柴、[檵花]继花、坚漆、鱼骨柴、[檵]继树、刺木花、满山白来源金缕梅科金缕梅属植物[檵木]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

  • 二仙桃

    药材名称二仙桃拼音èr Xiān Táo别名绿蟾蜍花、绿叶绿花、仙鹅抱蛋、水竹花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群芳卷之二十九载:“绿叶绿花生云南山中,绿叶对茁,如白反而短。抽矮茎,梢端开花,如群蛙据草,绿背白足

  • 尖药花

    药材名称尖药花拼音Jiān Yào Huā别名大毛叶、蓝花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尖药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chmanthera tomentosa (Wall.) Nees [Rue

  • 滨海前胡

    药材名称滨海前胡拼音Bīn Hǎi Qián Hú英文名Binhai common hogfennel root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滨海前胡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 五角枫根

    《中药大辞典》:五角枫根药材名称五角枫根拼音Wǔ Jiǎo Fēnɡ Gē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槭树科植物中华槭的根或根皮。原形态落叶乔木,高3~10米。树皮灰色,小枝平滑无毛。叶5裂,长1

  • 桐皮

    药材名称桐皮拼音Tónɡ Pí别名白桐皮(《药性论》),水桐树皮(《濒湖集简方》),桐木皮(《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原形态①泡桐(《纲目》),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