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产后由于瘀血入于肺经,出现咳逆气急,口鼻黑气的症状。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若瘀血入于肺,咳逆气急,口鼻黑色,或鼻中血出乃属危候,宜二味参苏饮加附子。”
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形脏指胃、大肠、小肠、膀胱。《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参见神脏、形脏条。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痘疮初起发热三、四日后,应见点而不见点,此因外感风寒,阻于肌表,毒气不能外发所致。其症常伴有头痛,四肢拘急,恶风寒等。治宜解表透毒。用参苏饮,败毒散加减。
书名。2卷。张骥撰。卷上辑录《内经》(包括《素问遗篇》)中的13个方剂;卷下分方制、方宜、方禁三篇,分别引录《内经》中的有关原文,次集各家注文,末为作者按语。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衄发从春至夏,为太阳衄。”参见鼻衄条。
外治法之一。古代用大小形式不同的金属器械,烧红后用以烙破脓疡,使脓液流出,以代刀针的方法。眼科亦用以“治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证治准绳·杂病》),或胬肉攀睛割治后,“头处用火烙之,使其不再生
病证名。指疫喉病人因邪火下陷而大便溏泄者,若邪盛正虚,多便溏而神昏,痧隐喉烂者为病重。若愈后脾虚,则便溏不止,宜健脾止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病名。《增广灵验验方新编》上册:“吊阴痛不可忍,此症两条筋从阴吊起至乳上疼痛,身上发热,宜用川楝汤。”
《兰宝秘藏·眼耳鼻门》方。蔓荆子一钱,陈皮(去白)五钱,人参八钱,炙甘草、白芍药各一两,黄芪二两。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滓,临卧稍热服。治肌肤麻木不仁,或两目紧急缩小,羞明畏日,隐涩难开,或视物无力
书名。10卷。清·周甄陶撰。刊于1794年。作者鉴于《痘疹新书》和《种痘新论》二书系发挥《活幼心法》治疗痘疹的专著,但均有未尽之处,故以二书为主,参考有关文献进一步整理而成。书中论述痘疹证治及种人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