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痢

血痢

亦称赤痢。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多由热毒乘血所致。《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苓散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园、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时方妙用·痢》:“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医门法律·痢疾门》:“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参痢疾、赤痢、赤白痢条。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

猜你喜欢

  • 明目四神丸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二方。枸杞子(酒水拌,分四份。一用小茴香三钱炒,去茴;一用川椒三钱炒出汗,去椒;一用青盐三钱炒;一用黑芝麻三钱炒)八两,白蒺藜四两,当归头(酒炒)、熟地黄各三两,石决明、

  • 痃癖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十二。指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

  • 马粟草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莼之别名,详该条。

  • 便

    ①适宜。问诊了解病人起居、饮食情况。《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②指大便。《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 悟真篇

    气功内丹专著。宋·张伯端著。全书有诗词百篇,演述金丹的道理。

  • 蓬术

    见《普济方》。为蓬莪术之简称,详该条。

  • 冲气犯肝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防风白术牡蛎

  • 破棺散

    《古今医鉴》卷二方。天南星五分,冰片少许。共研细末,于病人牙齿间频频擦之令热。治中风牙关紧急,难以下药。

  • 夏无踪

    ①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天葵之别名。②见《湖南药物志》。为茅膏菜之别名。③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夏天无之别名。各详该条。

  • 卫生鸿宝

    方书名。6卷。清·祝补斋(西溪外史)撰。刊于1844年。本书收集临床各科有效的成方,单验方及各种外治法等汇编而成。卷1内科;卷2外科;卷3幼科;卷4痉科;卷5女科;卷6伤科。各卷又分病列方。作者选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