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泻
病名。即蜡烛疳。详该条。
病名。即蜡烛疳。详该条。
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脉象之一种。脉来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
病证名。出《平治会萃》。食物停滞不能消化的证候。又名宿食不消、乳食不调。小儿脾胃嫩弱,乳食失调,致伤脾胃,食积滞于内,六淫病邪侵于外而致。症见腹胀,腹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治宜消食导滞,调理脾胃
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千金要方》:“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幼科铁镜》卷二方。羌活、前胡、半夏、陈皮、柴胡、赤芍药、茯苓、川芎、枳壳、厚朴、桔梗、苍术、升麻、葛根、藿香、独活、甘草。水煎服。治时毒烧热,或肿颈,或肿腮,或身有肿毒;或头疮愈后,毒气归内,而致气
病名。见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系指各种昆虫误入外耳道。应立即设法取出之。宜先选用油剂、葱汁、大蒜汁或氯仿液等滴耳,将昆虫杀死后取出,取出时切勿损及鼓膜。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见《千金翼方·本草》。为米皮糠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马鞭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清抄本《外科或问》(著人未详)。即瘰疬。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