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肢体、筋脉弛缓无力。《灵枢·口问》:“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嚲,因其所在,补分肉间。”《类经·疾病类》:“嚲,释曰:下垂貌。”参手足嚲曳条。
经穴名,代号SP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慈宫、上慈宫。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之会。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3.5寸处,股动脉外侧。另说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肛漏治法。《古今医统》:“……指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即用药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筋挂开漏管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扎线的张力,逐渐使局部气血阻断,使组织缓慢发生坏死,从而达到逐步切开
病证名。即小儿皮肉呈现赤色。《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因汗,为风邪所伤,与气血相搏,热气蒸发于外,其肉色赤,而壮热也。”据临床所见,患儿身上初起有赤点,渐至额上口旁及其它部位,赤如胭脂,皮即皱削。治
①医书名。《黄帝内经》的简称。《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二书。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条。②指行于脏腑的经脉。《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
病名。清·汪喆《产科心法》:“产妇汗多发痉,俗谓产后惊风,实非风也,乃肝血空虚,不能荣筋,以致手足抽搐,有似中风之状,更有口噤咬牙,角弓反张,此气血大虚之恶候。”治法参见产后病痉条。
【介绍】:元末明初医生。浦江(今属浙江)人。为李濂之外弟。早年与李濂皆师事城南闻先生。早年治经学,后受医说于朱丹溪之门,治疾有奇验。如至正十二年(1352年)治张某眩晕,贾氏采用情志调节法治之,辅以药
见《本草备要》。即柽柳,详该条。
推拿手法名。以特制的软棒轻轻捶击肢体穴位的方法。《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马湘:字自然。唐之盐官县人,……治病以竹杖打之。”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