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肺两虚

脾肺两虚

脾主运化,饮食精微气上输于肺以养全身,二者关系至为密切,故往往互相影响,两脏同病。临床表现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怠倦食少、便溏、咳嗽短气、痰多,舌淡嫩苔白,脉虚或虚数等证候。多见于脾气不足肺气弱者。如小儿慢性消化不良易合并感冒、气管炎等。临床多从补脾益肺治疗,脾气旺则肺气易复,即为培土生金之法。

猜你喜欢

  • 翻花起肛

    证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肛,读如仙(xiāng),浮肿、胀大的意思。《玉篇·肉部》:“肛,肿也。”指疮疡久不敛口,四周高起坚硬似翻花。古人用老蟾蜍,破腹连肚杂,以竹刀刺蟾身数孔,贴疮沿上,轻者

  • 二十九号升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即苏木散,见该条。

  • 胎气攻心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亦名孩儿攻心。病因孕后过食辛辣,热毒之物,热积胎中,以致胎儿不安,手足乱动,上冲于心。症见母多烦躁痛苦,两胁疼痛。宜清胃热,佐以安胎。用调中和气散(大黄、石膏、槟榔、枳壳、

  • 十二经筋

    出《灵枢·经筋》。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分布部位及其病候着重在“筋肉”方面,因称“经筋”。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

  • 狼疝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狼疝。”多由寒凝肝脉而致。宜暖肝散寒,服暖肝煎。参见疝条。

  • 心窍

    ①心的苗窍,即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详舌条。②指心神之窍。心藏神,古人认为心窍通利则神志清爽,心窍为邪闭阻则神昏癫狂,故有痰迷心窍之说。”

  • 水渍手脚丫烂疮

    病名。指生于手脚丫间的湿疮。出《外科启玄》卷九。又名水渍疮。因久浸水浆或久居水湿之地,湿邪外渍加之局部磨擦而成。常发于手丫及脚丫部,初起患处肿胀,白腐起皱,继因磨擦而糜烂,流水,自觉痒痛,多见辛苦劳作

  • 猪仔笼

    见《广东中草药》。为猪笼草之别名,详该条。

  • 发斑伤寒

    病证名。指伤寒见发斑的疾患。《伤寒括要·伤寒总论》:“伤寒发斑,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未当下而早下,则热蕴于胃而发斑也。”《重订通俗伤寒论·发斑伤寒》:“凡斑既出,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而神识清爽者,病

  • 提插行气

    行气法之一。指用提插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又:“推之则前,引之则止。”盖推指插针,引指提针。意指提插可以加强针感和促使它扩散传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