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经湿痰

脾经湿痰

痰证之一,即湿痰。见《不居集》卷十七。详该条。

猜你喜欢

  • 肝经实火

    即肝火的实证。参肝火、肝火上炎各条。

  • 内经吴注

    见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条。

  • 脾足太阴经病证

    病证名。足太阴脾经经气异常所致。《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

  • 伤寒论阳明病释

    书名。4卷。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

  • 顺逆生翳

    病证名。症与逆顺生翳相同,但《世医得效方》卷十六认为:“翳自上而生下者为逆,自下生上者为顺。”与《银海精微》等的见解相反。参见逆顺生翳条。

  • 柿丁

    见《中药志》。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 红中双灰干舌

    全舌色红,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见于温热病,为内热炽盛,邪结胃腑之象,证见壮热谵语、循衣摸床、神昏撮空等,急用苦寒泄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 道引

    即导引。详该条。

  • 针害

    是指针刺时,患者发生组织或器官损伤等异常情况。《灵枢·九针十二原》:“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由于针刺治疗时选用的针具不当或有损伤,或操作手法粗猛,过深过重,可造成胀痛久留不退,或局部血肿;如

  • 土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脾经受邪所致。其症先发潮热、呕吐、黄肿,继之皮肤则现斑块,小如弹石,大如鸡卵,麻木不仁,穿溃成疮,脓液臭秽难闻。相当于瘤型麻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