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也称淋病或淋证。指小便涩痛,滴沥不尽,常伴见溲行急迫、短数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医学入门·淋》:“淋,小便涩痛,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滴滴不断。”多因湿热结聚,流注膀胱,或中气下陷,肾虚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经闭。详该条。
自我推拿方法名。屈膝提腿,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洒腿:足不运则气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共七次,左右交换如前。”
见《中国经济海藻志》。为鹧鸪菜之别名,详该条。
出《素问·疏五过论》①病因之一类。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②病名。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的病患。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内损。因跌打、坠堕、碰撞
病证名。疳疮的一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又名蜡烛泻。指男性患下疳时久而遍溃者。
青筋缠束之处。相当于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之郄穴。位于膝内侧下五寸,辅骨之下陷中。《素问·刺腰痛篇》:“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古刺法。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
气功学专著,唐·施肩吾撰。本书是唐代有影响的气功学名著,也是应用气功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文献资料。作者除继承发展了唐以前气功学成就之外,还有创新和补充,体现了唐代气功的特点。
见《奇效良方》。古人认为小儿初生须用五根汤(桃、柳、楝、枚、槐)加白芷,苦参煎汤浴之,若遇气候炎热,则以软绢蘸汤揩拭周身,可以清洁皮肤,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