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疾

猜你喜欢

  • 阳消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因火盛所致的消渴病。消渴病以阳消居多。详消渴条。

  • 辨证

    辨析疾病证候。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参见辨证论治条。

  • 李澄心

    【生卒】:1272~?【介绍】:元医家。名鹏飞。九华(今安徽青阳)人,曾遇宫姓者授予延寿养生之术。后以其说并搜诸书,集成《三元延寿参赞书》(1291)5卷。以天地人为纲,以起居饮食之节为目,凡经书之要

  • 楼护

    【介绍】:西汉时期人。父为世医,楼护年少时曾研读医书,后又投身政界。

  • 帘珠喉

    病名。见《喉科指掌》《喉科秘旨》卷上:“帘珠喉,满喉如白纲油状,两边微肿,根有白点,带红色,小舌红肿,咽水大痛。……治宜清火。”用六味汤加盐水炒黄柏等。

  • 圊(qīng 清)

    ①又作清。厕所。《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②大便。《景岳全书》卷二十一:“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③排泄、泄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必圊脓血。”

  • 铍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亦称针、铍刀、剑针。《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一种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用于疮疡排脓放血,亦用

  • 五俞穴

    即五输穴。详该条。

  • 肺与大肠俱实

    证候名。《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清肃,影响大肠的传导

  • 忧郁

    情志三郁之一。多因悲忧过度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此其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