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石药尔雅》。为曾青之别名,详该条。
见《吉林中草药》。即蜘蛛,详该条。
药物学著作。2卷。又名《药要便蒙》。清·谈鸿鋆撰。刊于1881年。本书取常用药物365种(见于《神农本草经》者143种,见于后世本草著作者222种),分为补益、宣通,祛寒、泻热、驱风、除痰、润燥、利湿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即滋阴八味丸作汤剂,治证同。见滋阴八味丸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正骨疗法由来已久。宋代设疮肿兼折疡科,正骨属折疡范畴。元代始用正骨科,作为十三科之一。明代改为接骨科,但其治疗范围未变。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由于久病、劳倦过度、汗下太过等伤气所致。主要症状为气怯神疲,面色萎黄,言语低微,唇不焦,口不渴,欲小便而解不出,脉细弱。治宜补气为主。肺气不足者,用生脉散。中气不足者,用补
书名。5卷。原题元·朱震亨纂辑,明·王肯堂订正。本书系书商将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更改书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
见《甘肃中草药手册》。为猪毛菜之别名,详该条。
眼科病证。为白睛红赤的证候。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此肝经虚热也,……邪热法于肝经,虚则血流走于两目,故赤而侵睛。”
经穴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即下巨虚,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