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莼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瘰疬之由胎毒引起者。妊母素多恼怒,或气郁化火,或肝脾血虚有热,致儿禀受肝胆二经之热,生下后,于肝胆二经循行部位的耳前颈项间生核累累如珠。如发寒热者,先用小柴胡汤加当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血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卡蜜之别名。详该条。
出《摘元方》。为急性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五味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系指由咽至胃之通道,即食管。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竹林霄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马俶条。
出《灵枢·五色》。即拇指。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普济本事方》。即风府。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