秽毒
即五脏毒,详该条。
即五脏毒,详该条。
古代历法术语。出《灵枢·九宫八风》篇。“太一”指北极星,“九宫”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九个方位,即中央招摇宫、北方叶蛰宫、东北方天留宫、东方仓门宫、东南方阴洛宫、南方上天宫、西南方玄委宫、西方仓果宫、西北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舌难伸缩,口开难合,不能吮乳,甚至阻塞喉部,不能啼哭等。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热蓄于胃,熏发于口腔所致。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拭去汁液或恶血;再用淡盐汤
①《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人参、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麦门冬、竹叶、粳米。水煎服。治麻疹服表散药后,发热时渴者。②《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人参、石膏、知母、甘草。水煎服。治上消,
病名。即感冒风寒。《东医宝鉴·杂病篇》:“凡感冒风寒,通谓之四时伤寒。”可选用冲和散、正气散、参苏饮和沃雪汤等方。参见风寒感冒条。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虚热痉。即肝血亏虚而致的痉证。清·吴鞠通《解几难》:“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临床见于温热病后期,因汗多亡血而致。如急性中毒性脑病。治当育阴
即热极生风。详该条。
①治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中,旁取之。”马莳注:“盖病在于中,而经脉行于左右,则或灸或刺,或熨或按,皆当取之于旁也。”②循经远刺的取穴法之一。如病在腰部,针委中穴。《灵枢·终始
病证名。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因膀胱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潴留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腹急(小腹胀急)。治宜化气利水,用五苓散。
病证名。指阴虚火旺犯肺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症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
病名。小舌,悬壅垂之俗称。小舌肿痛即悬壅垂肿痛,参见悬旗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