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亦名胎前吐血。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热,热伤胃络,气逆于上,血随而溢,则出现吐血。若吐血不止,易致堕胎。因胃中积热者,脘腹胀闷疼痛,吐血色红或紫暗,挟有食物残渣,大便
即牛黄清心丸第二方,见牛黄清心丸条。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无病故,时常如哀如悲,泣下沾襟……,盖肾水不足,肝气渐弱,液道不固,一也;膏血耗伤,津液不洽,虚火内迫,二也。清冷者其常,间有热而浑者,乃正为邪沴,……。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病证名。指思虑伤脾,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忧思太过,脾气结而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成泄泻者,逍遥散去归,加升麻、木香;或越鞠、枳术相和服。”参见脾泄、气
指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等。
【介绍】:见汪宏条。
骨骼部位名。指肩胛骨上角部,又称伏骨。《针灸甲乙经》:“天窌,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
见审视瑶函条。
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三。又称失精、遗泄。凡不在性交时精液泄出均称遗精。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无梦而精出,称滑精。精藏于肾而主于心,故遗精多因烦劳思虑过度,房室不节,损伤心肾所致。也有因醇酒厚味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