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泄泻。《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类经》卷五:“脾肾虚寒,故为后泄。”详泄泻条。
书名。2卷。清·汪蕴谷撰于1754年。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有三篇医学总论,五十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症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气,指神气、精气。皆源于五脏。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变,会反映到气色的变化(见《四诊抉微》)。
《兰室秘藏·自汗门》方。黄芪一钱,柴胡七分,生甘草、黄连(酒制)、黄芩、芍药、地骨皮、生地黄、苍术各五分,当归身、升麻各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滓,食远服。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如身体无力困倦者,加麦门
即锁子骨。详拄骨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婴儿出生12小时后,不能吮乳。原因颇多,由于元气不充,脾胃虚寒或秽热郁积者为常见。其症息弱声低,无力吮乳者,宜培补元气,先进独参汤,继进四君子汤;面自肢冷,曲背啼哭而不吮
经穴名。代号SJ2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位于耳廓根上缘前方,鬓发后缘,当颞浅动脉处。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颈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