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疹

湿疹

病名。为风湿热三种邪气侵袭皮肤所致。主症为局部皮肤发痒、皮疹多呈对称性发生,呈多形性,如发红,水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胶粘状液体,无一定的发病部位,但多发生于面部和四肢;女性的乳房和外阴,男性的阴囊等处,均可发生,发病部位大小不一。婴儿湿疹多对称地发生于面部,呈弥漫性发红,糜烂,渗液并结痂,而且反复发作,亦可泛发于全身,一般2~3岁可以自愈。治宜祛风、清热、渗湿、收敛、止痒,用湿疹汤(白鲜皮儿茶乌梅五倍子苦楝皮紫草茸黄柏苦参、枯矾)煎汤内服、外洗,并用黄连20克,寒水石20克,冰片20克,蓖麻油20克,凡士林40克调配成膏,外搽。

猜你喜欢

  • 行医八事图

    书名。1卷。清·丁雄飞撰,刊于1695年。丁氏总结诊治疾病,不外乎地、时、望、闻、问、切、论、订(即审风土、按时令、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治法、订药物)八事,遂作图式,辑入《檀几丛书·二集

  • 八卦部位

    儿科面部望诊的部位。见《丹台玉案·小儿科》。眉心离宫主心火;颞部,右坤宫主命门,左巽宫主小肠;耳门前,右兑宫主肺金,左震宫主肝木;口角旁,右乾宫主大肠,左艮宫主肾水;颏坎宫主肾水。中央戊巳土,疎黄无辛

  • 窌穴

    泛指穴位。《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

  • 里急后重

    证名。出《难经·第五十七难》。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

  • 广肠

    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灵枢·肠胃》:“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证治要诀》:“广肠,言其广阔于大小肠也。”

  • 产后小便不利

    病证名。见《千金翼方》卷七。多因平素虚弱,产后劳伤气血,脾肺气虚,通调不利;素体肾虚,复因产后损伤肾气,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受阻,清浊升降壅滞,膀胱不利所致。脾肺气虚者,兼见精

  • 曲发

    经穴别名。《太平圣惠方》:“曲发二穴,在耳上发际曲禺陷者中,鼓颌有穴。”后《针灸聚英》等作曲鬓,见该条。

  • 摩面

    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法。《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肝气,令面有光。”

  • 陈义都

    【介绍】:见陈元赟条。

  • 柿干

    见《本草备要》。即柿饼,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