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清脓血

猜你喜欢

  • 水谷泻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水谷利。指小儿食物不化,与水液杂下的腹泻。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其症伴有

  • 内痈

    病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泛指生于脏、腑的痈。《诸病源候论·内痈候》卷三十三:“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热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书名。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2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

  • 耳针

    ①书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耳针》编写小组编。本书初步总结了十余年来国内开展耳针疗法的实践和疗效,并附彩图12幅。是学习和掌握耳针疗法较实用的书。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②针刺耳廓特定

  • 发热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

  • 痘疹大全八种

    丛书。明·吴勉学辑。刊于1601年。包括宋·钱乙《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宋·闻人规《痘疹论》,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明·蔡维藩《痘疹方论》,《陈蔡二先生合并痘疹方》,明·魏直《博爱心鉴》,佚名

  • 耳风毒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多由心肝经血热所致。其症耳内流脓带红色,耳鸣,听力下降等。治宜清热凉血,排脓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聤耳、风耳条。

  • 香豆子

    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胡芦巴之别名。详该条。

  • 弃杖散

    经验方。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归尾、姜黄、紫荆皮各120克,细辛、大黄、生川乌、皂角、肉桂、透骨草、丁香、白芷、红花各60克。为细末,以蜂蜜或凡士林调成软膏,外

  • 胡桃隔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分心木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