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灵枢·经筋篇》。亦称口眼歪斜。指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症象。多由经脉空虚,风痰乘袭所致。《医学发明·中风》:“中血脉则口眼斜。”《证治要诀》卷一:“中风之证,卒然晕倒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响
见《太平圣惠方》。即松节,详该条。
①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②与极通。
外治法之一。把鲜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或醋之类调和,敷于肌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例如痈疡初起,外用鲜蒲公英加红糖捣烂外敷;摔伤而关节筋肉疼痛,用鲜栀子及适量白面同捣,加酒混和敷伤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好黄连(去须)不计多少。研细末,剉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饼子,阴干再为末,再用汁浸和,如是七次,即用冬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治消渴。
舌红中有微黄滑苔。为外邪入里化热,宜解表清里,或温病由气分转营分,宜透营转气。若舌干燥,则为腑实之象,宜通腑泄热(见《伤寒舌鉴》)。
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的症候。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其症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生卒】:八世纪【介绍】:唐代医家,长期居住西藏,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曾把金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中医中药书籍译成藏文,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眼科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白睛溢血、白睛凝脂。多因热客肺经,肺气不清,致血热妄行,溢于络外。也有由剧咳、呕吐和外伤等引起者。本病“白睛不论上下左右,但见一片或一点红血,俨似胭脂者是”。血色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