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痧痘集解条。
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补血、凉血、温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详各条。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风热感于心经,或煎炒热物而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肿疼不堪,言语不能,舌卷紫硬。”治宜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黄连解
病名。指患在四肢的痹症。见《临证指南医案·痹》。详风痹、寒痹、湿痹条。
即阳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见阳盛条。
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虫等。
见《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鸭脚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又名瞳神缺陷、瞳神干缺。常由肝肾亏损,虚火上炎引起。多因瞳神缩小失治,黄仁与其后黄精部分或全部粘附所致。证见“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缺参差”(《银海精微》),或如梅
人疴的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