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痹

气痹

病证名。指由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的痹证。《中藏经·论气痹》:“气痹者,愁忧(一本无“忧”字)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侧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宜节忧思,慎喜怒。不能食者,用异攻散加郁金香附;腰脚重痛者,用蠲痹汤加减;半身不遂、口不能言者,治法参见中风、类中风等条。

猜你喜欢

  • 风热疟

    疟疾之一。《普济方·诸疟门》:“邪在少阳经谓之风热疟,治多和之。”参见足少阳疟条。

  • 肚带

    出杨子建《十产论》。即脐带。详该条。

  • 妊娠多怒坠胎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由于孕后性急多怒,肝火妄动,下扰冲任,气迫血乱,胎元受损欲坠。症见腰痰腹胀,胁痛,甚者阴道流血。治宜平肝、泻火、安胎。方用逍遥散加黄芩、桑寄生。

  • 手心痈

    病名。出《外科医方》。即手心毒。见该条。

  • 杨穆如

    【介绍】:见杨时泰条。

  • 冬瓜串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九。指生于两臂膊间的痈。长二、三寸,红赤高肿,疼痛无头,治以蓖麻子捣膏贴之。参见外痈条。

  • 脉诀

    脉学著作。①宋·崔嘉彦撰。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1卷。撰年不详。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初学者习诵。

  • 玉房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少阴脉

    经脉名。即足少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阴脉:系于内腂(踝)外廉,穿腨,出(腘)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

  • 暴泻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称暴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