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

  • 望诊遵经

    诊断学专著。2卷。清·汪宏撰于1875年。作者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整理而成。内容丰富,持论悉遵经义。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周身部

  • 望诊遵经

    叙卷上诊法常以平旦望色常宜定静明堂周身部位明堂六部提纲面貌分应脏腑五官分应五脏五色分应五脏相气十法提纲望法阴阳总纲五色相应提纲五色主病提纲部色主病提纲四时望法相参四时气色主病昼夜阴晴相参五方望法相参气

猜你喜欢

  • 紫宫

    经穴名,代号RN19。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

  • 喝起草

    出《斗门方》。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 阴毒喉痹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冬日感阴湿火邪而起,(咽喉)肿如紫李,微见黑色,外症恶寒身热,振动腰疼,头痛。”治宜以化毒丹、苏子降气汤等加减。

  • 外格

    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 神灸经纶

    灸疗专书。清·吴亦鼎撰。4卷。刊于1851年。卷1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行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2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卷3~4论诸病病候及灸法;最后附医愿一文。作者认为“针

  • 五有余

    出《素问·调经论》。指神、气、血、形、志五者邪气有余。神有余则笑不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血有余则怒,形有余则腹胀、二便不通利,志有余则腹胀、飧泄。神、气、血、形、志为五脏所藏,其有余,实质是指五脏之邪

  • 神明

    ①指神或精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②指日月星辰。《素问·五运行大论》:“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

  • 白雪

    出《抱朴子》。为粉霜之别名,详该条。

  • 痢证汇参

    书名。10卷。清·吴道源纂辑。刊于1773年。吴氏鉴于1768年疫痢流行,因误于调治而死者颇多,遂广选前人有关痢疾的论述和治疗经验,分门别类编撰而成。卷1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2~

  • 久腰痛

    又称积年腰痛。指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气血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多因肾气不足或肾虚邪恋所致。治疗以补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