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斌
【介绍】:
隋代医家。僧人,亦称释智斌。撰《解寒食散方》2卷,已佚。
【介绍】:
隋代医家。僧人,亦称释智斌。撰《解寒食散方》2卷,已佚。
又称食治。根据食物不同的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而起着调理和治疗的作用。《备急千金要方》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代以前用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述,为著名食疗专辑之一。
背的侧部,相当于肩胛下至第十二肋间部位的总称。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急而重的病症,亦可指急性病、新发病。
指选用交会穴治病的方法。《标幽赋》:“住痛移痛,取相交相贯之经。”如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各种热病,可取用督脉与足三阳经交会的大椎穴等。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五种痹证的总称。出《素问·移精变气论》。①指骨痹、筋痹、脉痹、肌痹(一作肉痹)、皮痹。王冰注:“五痹谓皮、肉、筋、骨、脉之痹也。”《医碥·痹》:“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春得之为筋痹,夏得之为脉痹,长夏
病证名。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则胀急。”多因劳累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真气散乱所致。治宜补气敛气为主。气怯
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气既虚,又兼内寒,故除脾虚见证外,尚可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口泛清水,四肢欠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
经穴名。代号BL4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主
病证名。此症多因素体虚弱,孕后血聚养胎,血不能上荣头目,以致头晕眼花,或忽然倒地。宜补益气血。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或结合针灸治疗。《女科秘要》卷二:“胎前昏迷,忽然倒地,乃血去养胎,母无精神,承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