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拯阴理劳汤

拯阴理劳汤

医宗必读》卷六方。原名新定拯阴理劳汤,又名拯阴汤救阴理痨汤牡丹皮当归身(酒洗)、麦门冬(去心)、橘红各一钱,炙甘草四分,薏苡仁莲子(不去皮)各三钱,白芍药(酒洗)七分,五味子三分,人参六分,生地黄(酒、姜汁炒透)二钱。加大枣一枚,水煎,分二次服。治阴虚火动,皮寒骨热,食少痰多,咳嗽短气,倦怠焦躁。若肺脉重按有力者,去人参;痰中带血,加阿胶、童便;热盛,加地骨皮泄泻,减当归、生地黄,加山药茯苓;倦甚,用人参三钱;咳,加贝母桑白皮;兼痰湿,加半夏、茯苓;汗多不寐,加酸枣仁

猜你喜欢

  • 殷元

    【介绍】:隋代医生。长于针灸。《隋书·经籍志》载有《殷元针经》1卷,已佚。

  • 针灸经穴挂图

    即绘有人体经穴位置的挂图,一般可供临床、教学和研究参考。国内发行较广的有北京中医学院和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绘的二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 神效消疬丸

    《疡医大全》卷十八方。熟地黄二两,泽泻、茯苓、山茱萸肉一两,延胡索、牡丹皮、牡蛎各一两二钱(一方有玄参,无延胡索)。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治瘰疬。

  • 燕口疮

    病证名。又名燕口、口吻疮。指口角生疮而湿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亦见于《疡医大全》卷十四。多由脾胃有热上攻口唇所致。

  • 鸡骨癀

    见《泉州本草》。为倒扣草之别名,详该条。

  • 少师

    【介绍】: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臣子。旧说黄帝与少师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是为附会之说。

  • 太极子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马槟榔之别名,详该条。

  • 大肠

    ①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

  • 灰中黑滑苔

    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挟宿食,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见《伤寒舌鉴》)。

  • 大草鞋虫

    见《四川中药志》。为马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