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位深隐难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称为病入膏肓。一说膏肓指膈中之病(见《肘后备急方》)。②经穴名。即膏肓俞。属足太阳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详膏肓俞条③十二经原穴
病名。系指口角生疮干裂。多由脾经积热所致。常为干疮,生于口角,开口则燥痛异常,遇风则裂,并微有清血。治宜清泻脾热,可选用干葛、升麻、赤芍、生甘草、黄芩、麻黄、肉桂、生姜、葱白等煎服。外涂卵黄油等脂膏。
书名。1卷。原题清·寄瓢子述。初附于《三家医案合刻》之后,刊于1831年。此书内容与《温热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内容详参温热病指南集条。
病证名。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的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闻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枳术丸加减。
见骭条。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风赤疮疾。《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由脾脏风热蕴结,两睑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一般可见眼睑或睑缘红赤起疮及溃烂,痛痒并作。治以祛风清热为主。痒
眼科专书。1卷。明·邓苑撰。撰年不详。书中将眼病总括为内障与外障二类,首为议论,次为治法,并附小儿眼病治法。叙述简要,方剂切于实用。建国后出版排印本(与《异授眼科》合刊)。
处方中某些果实或块根类药物的计数单位。如大枣三枚(去核)。一般应以大小适中者为度。为保证用量准确,后世对这类药大部分已改用重量单位,如附子、乌头、桃仁、杏仁等。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一般
同固肾涩精。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