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疝

寒疝

病名。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①指由内脏虚寒,复感风寒所致的剧烈腹痛。《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寒疝者,阳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下等法,选用大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大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大黄附子汤等方。②指阴囊肿大结硬疼痛。多因寒邪侵袭厥阴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卧坐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如寒微者,宜用荔香散暖肝煎肾气丸、神应丁香楝实丸;寒甚者用医林四神丸,百一选方十补丸胡芦巴丸沉香桂附丸等。③七疝之总称。《医学纲目·诸疝》:“疝图虽七,然寒疝即疝之总名。”参见阴疝条。

猜你喜欢

  • 寒包热咳嗽

    病证名。指肺有郁热复感于寒所致的咳嗽。古称寒暄。《类证治裁》卷二:“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参见寒暄条。

  • 五音

    出《灵枢·邪客》。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 暑热证

    病证名。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出叶天士《幼科要略》。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主要症状。因其发病都在夏季,又无一般常见暑温病的发病规律,病程中无其他合并症发生,

  • 三步跳

    见《湖南野生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急性胰腺炎

    急腹症之一。系胰腺的急性炎症。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湿邪或蛔虫内扰,手术损伤等因素而致。症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痛引肩背,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黄。如湿热炽盛,熏蒸胆汁外溢,可见黄疸;热盛毒

  • 热汗

    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亦名阳汗。详该条。

  • 顺气消食化痰丸

    即化痰丸第一方。见化痰丸条。

  • 索择

    证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即皮肤粗糙,干枯无泽。

  • 痰疬

    病名。瘰疬的一种。见《外科正宗》卷二。多因冷热不调,饥饱喜怒失常,致脾失健运,生痰结核而成。初起如梅、李,可遍及全身,久则微红,后可破溃,溃后易敛。治宜行气豁痰,用芩连二陈汤。

  • 足厥阴气绝

    指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唇青,舌卷,卵缩。《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