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见《隋书·经籍志》。2卷(一说3卷)。刘宋·胡洽撰。原书已佚,后世医籍如《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均有引录。简称《胡洽方》。
①《说文》:俗称疮痕曰瘢。②病名。如汗斑、雀斑等称瘢。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小儿胎疝,卵偏重者,灸囊后缝十字文当上三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囊底穴。位于男性阴囊后十字纹中。主治肾脏风疮,小肠疝气,偏坠,阴囊湿痒,睾丸炎等。艾炷灸3~5壮;或
【介绍】:明代医家。字汉明。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旅居武进县。精于医术,行医四十年。著有《伤寒要诀》、《杂证全书》,已佚。
病证名。腰背高度强直,使身躯仰曲反张如弓状,故名。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幼科》:“足太阳脉夹脊抵腰中,且主周身之气,外邪感之,经络拘急,所以背反张。又肝主筋,肝风盛及肝血虚者,多见此症。”参见小儿痉病
宗,总合或汇合。泛指经脉汇集之处。《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中,宗脉之所聚也。”提示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宗脉上注,发挥其功能。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之故。急服四七汤二、三剂。”参见喉闭条。
①经穴名。代号RN16。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五肋间隙。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
指处女膜。出《洞玄子》。
病证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生注候》:“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注,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症见心胁痛,转移无常,或体中痛,移易牵制,冲绞心胁。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