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腑病

太阳腑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为太阳经邪热不解,内犯膀胱所致。有蓄水与蓄血之分。《伤寒溯源集·中风失治》:“太阳者,膀胱之经也。……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太阳之邪传里,膀胱府病,水气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伤寒辨证》卷四:“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伤寒医诀串解》卷一:“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太阳证,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证,宜桃仁承气汤。”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详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条。

猜你喜欢

  • 离合真邪论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真气与邪气的离合,说明在针刺时应掌握邪气初至真邪未合的时机,而及早治疗,故名。文中还介绍了针刺的宜忌和操作方法,强调刺法必须结合天、地、四时、五行、三部九候,全面审察。

  • 喑,为瘖的异体字。即失音。详该条。

  • 双料喉风散

    经验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珍珠、牛黄、冰片、黄连、甘草、青黛。为细末,外用适量,吹敷患处。功能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腔糜烂,牙龈疼痛,鼻窦脓肿,耳内流脓,皮肤溃烂等。

  • 沈目南

    【介绍】:见沈明宗条。

  • 许宏

    【生卒】:1340~?【介绍】:明代医家。字宗道。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幼年学儒,后学医。根据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张仲景的方剂加以注释,编成《金镜内台方议》。在晚年(82岁)时搜集有效验方,编成

  • 神效祛毒散

    《疡科选粹》卷四方。当归二钱,甘草节、皂角刺各五分,木鳖子一枚,炒僵蚕、炒穿山甲各一钱,大黄三钱,朴硝二钱,蜈蚣一条。后三味为末,前六味水、酒各半煎汤,空腹冲服。治便毒。

  • 刺激区

    现代针灸术语。与刺激点比较而言。因其刺激部位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故称。如皮肤针、腕踝针、头针等常用这个名称。

  • 喉花

    蒂中(小舌)之别称。《杂病源流》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即指悬雍垂。详悬雍垂条。

  • 九宫八风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

  • 胸堂

    ①指膻中穴。《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②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两乳之间,胸骨之两侧缘。主治咳嗽,喘息,噎膈,咯血,心悸,怔忡,乳少乳痛等。艾炷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