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黄芪汤

大黄芪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黄芪桂心巴戟天石斛(酒浸)、泽泻茯苓、炮姜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炮天雄、芍药、炮附子半夏(汤洗七次)、细辛白术黄芩天花粉各一两。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食前服。治内虚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牵引背及肩,不可转动。

猜你喜欢

  • 糟鼻子

    病名。《医林改错》:“糟鼻子,色红,是瘀血。”详酒齇鼻条。

  • 脐呼吸法

    气功功法。见胎息条。

  • 小藤仲

    见《文山中草药》。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 壁虫

    见《本草纲目》。即壁钱,详该条。

  • 重下痢

    病证名。指以里急后重为突出的痢疾。《诸病源候论》卷十七:“重下利者,此是赤白滞下利,而挟热多者,热结肛门,利不时下而久气,谓之重下利也。”治宜清热活血。用芍药汤加减。

  • 掩脐法

    通利二便的方法。用连须生葱、生姜、淡豆豉、食盐,同捣烂,作一饼,铫子烘热,掩肚脐,以帛扎定,良久气通,二便自利。用于中下二焦积热,大小便秘(《幼幼集成》)。

  • 摊缓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又名摊缓风或瘫缓风。指瘫痪轻症。《圣济总录》卷七:“摊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缓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谓之摊。其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

  • 中洒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 膈俞

    经穴名。代号BL17。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

  • 顾焉文

    【介绍】:见顾元交条。